法院仲裁解释
法院仲裁是指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申请仲裁时,法院会派出专门的仲裁员进行调解和解决纠纷。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法院仲裁的相关解释:
仲裁的定义
仲裁是指在当事人互相有异议时,由其一方或者经共同协商同意,委托第三人就有关争议作出裁决的方式。仲裁裁决有法律效力,受司法保护。
适用范围
适用民事仲裁的纠纷主要包括合同纠纷、侵权责任纠纷、财产权益纠纷等。但对于一些纠纷,如婚姻家庭纠纷、行政纠纷等则不适用法院仲裁。
程序
在仲裁之前,当事人先要按照规定提交申请书并缴纳费用,然后法院将指定一名仲裁员进行调解。如果当事人同意,仲裁员可以进行媒介调解。如果调解失败,则会进行正式仲裁。
裁决的效力
仲裁裁决有和法院判决一样的法律效力。如果当事人不服仲裁裁决,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但在诉讼中,法院并不会重新审理案件,而是基于仲裁裁决作出判决。
仲裁裁决的强制执行
当一个仲裁裁决生效后,另一方不履行义务,申请执行可以通过法院强制执行。如果仲裁裁决有违法或者不公平之处,则可以自行向仲裁机构提出申诉或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撤销裁决。
注意事项
在申请仲裁时,应当认真填写申请书,结合证据进行申请,准确描述纠纷的事实与证据。同时,为了确保申请书的真实性,应当加盖单位公章或个人签章。
仲裁员的条件与要求
为了保证仲裁过程的公正与公平,仲裁员需有以下基本条件与要求:具有合法聘任资格,熟悉法律,具有仲裁经验,态度积极,公正、客观、公平、专业。
观点
综上所述,法院仲裁是一种重要的民事纠纷解决方式,但在申请和过程中需要注意申请书的真实性和仲裁员的资质。如果当事人对仲裁结果有异议,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但需要注意在诉讼中不能重新审理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