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裁机构无效?这是为什么?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仲裁机构常常被视为“神圣的”裁决机构,它们的裁决被认为与法院判决同等重要,而实际上,仲裁机构裁决并不是法律上的终局,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什么是仲裁机构?
仲裁机构是为解决纠纷而设立的非政府、非正式的机构。与法院不同,仲裁机构的裁决并不是法律上的终局,只具有“强制执行”的效力,对于一些特殊的情况,例如民事纠纷、劳动争议等,仲裁机构具有裁决和仲裁协议的效力,这些效力的成立也存在条件限制。
仲裁机构无效会发生哪些情况?
在实际操作中,仲裁机构无效的情况常常会发生,主要情况如下:
1. 仲裁程序不合规
在仲裁程序当中,如果仲裁机构与相关法律规定的程序不符,那么仲裁裁决就是无效的。例如,如果当事人未经仲裁机构的召集,私自召开听证会或未按规定的程序进行裁决,都是不合规的情况,仲裁裁决在这种情况下就是无效的。
2. 仲裁协议无效
在签订仲裁协议时,如果存在缺陷,例如缺乏当事人协商一致、信息不对等、强制性过强等问题,仲裁机构裁决也将无效。
3. 仲裁机构没有权力
仲裁机构在对纠纷进行裁决时必须有合法的机构权力,例如对于仲裁协议的内容、程序等都要符合法律规定,否则,仲裁机构的裁决无效。
4. 裁决内容违反法律规定
在裁决的内容中,如果违反国家的法律规定,那么仲裁机构的裁决就是无效的,有时还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5. 涉及公共利益
在一些涉及公共利益的案件中,公益事业的权益往往与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如果仲裁机构的裁决不当将会对社会公共财产权益造成很大的损失。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仲裁机构裁决存在违法违纪行为,也应当尽量维护公共利益。
6. 裁决内容违反道德伦理
在一些伦理道德方面的问题中,如果仲裁机构裁决不当,将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仲裁裁决的合法性也将受到挑战。
7. 涉及外部权利
在一些涉及外部权利的案件中,仲裁机构的裁决不能将当事人的利益与外部权利相冲突,否则将影响仲裁裁决的效力。
仲裁机构无效是怎么判定的?
在仲裁机构裁决无效的情况下,不仅要进行判定,而且要进行有效的补充和补救,以保证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判定的依据主要来源于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例如合同法、仲裁法等。
结语:
虽然仲裁机构在许多纠纷的解决中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但是它并不是万能的,仲裁机构裁决也并不是终审裁决。在使用仲裁机构时,当事人还要了解仲裁机构的权力范围、程序合法性以及裁决内容是否符合法律规定,才能保证自己的合法权益。
因此,尽管仲裁裁决在某些方面具有便利性和效率性,但如果遇到一些问题,当事人也不能完全信任仲裁机构的裁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