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交通事故是我们生活中难以避免的风险之一,尤其在大城市的拥堵路段,事故频发。而对于交通事故的责任划分,不仅仅会影响到损失的赔偿金额,还直接关系到肇事者的法律责任。2016年,新的《道路交通安全法》施行,进一步明确了交通事故的责任划分,下面我们来一探究竟。
交通事故责任划分的三种方式
在道路交通事故中,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交通事故责任划分有以下三种方式:
全责制
没有过错不承担责任
依据过错程度划分责任比例的过错制
全责制的适用情况
全责制是指交通事故发生后,只要与之有关的人员不是自然灾害或者其他不可抗力,那么该人员就应该承担全部事故责任。比如在停车场内,如果车辆A发生事故,B车的所有人都没有任何责任,那么此时A车的车主就要承担全部责任。
没有过错不承担责任的适用情况
在一些情况下,交通事故责任可能会由疾病或者突发事件导致,此时肇事者无法避免或者化解,那么该肇事者可以豁免或者减轻责任。但是,该肇事者需要提供证据证明自己确实存在非法义务原则的情况下导致了交通事故。
过错制的适用情况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采用的都是过错制的责任划分方式。过错制是指交通事故的责任根据事故固有的基本事实和事故双方的过错程度,并以此为依据来划分责任比例。在过错制中,我国法律规定有三种情形:
全责制
主责制
同等责任制
全责制的适用
全责制会在以下情况下被采用:
肇事方严重违规
肇事方被判定为处于无照驾驶或者酒后驾驶的状态
肇事方逃逸
主责制的适用
如果交通事故中,肇事方的过错程度明显大于受害方,那么此时就会采用主责制的责任划分方式。此时,肇事方需要承担相比于对方更高的责任。
同等责任制的适用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有可能双方的过错程度是相等的,那么此时就会采用同等责任制。此时,双方各自承担50%的责任。
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实践中,我们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在交通事故中,沉默不表示同意或者不同意,因此一定要及时向警方说明情况
在事故责任划分中,肇事方有时可能会拒绝提供身份证明,此时可以要求向警方申请调取视频等证据材料
在涉及到保险公司赔偿时,需要根据不同的保险种类进行认真核算,避免赔偿金额不充分或者超纲理赔的情况发生
在直接和保险公司理赔时,需要谨慎处理,不要轻易签署协议,否则可能会导致无法再次申请赔偿
结论
交通事故责任划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立法工作,它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也是法制建设的重要一步。在实践工作中,我们需要针对不同的交通事故情况,采取不同的责任划分方式,才能更好地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维护公共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