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劳动仲裁?
劳动仲裁是指在劳务关系中,由公正的仲裁机构或仲裁员根据当事人自愿达成的仲裁协议,或者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根据法律规定被授权处理的劳动争议进行裁决的一种方式。
劳动仲裁的作用
劳动仲裁的作用在于解决劳动争议,促进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在劳动关系中,当出现纠纷时,由于双方的利益互不相同,自己协商解决往往比较难,因此需要借助第三方仲裁机构或仲裁员进行调解。
劳动仲裁的判决具有法律效力
劳动仲裁的判决具有法律效力, 双方必须履行。如果一方当事人不履行仲裁决定,甚至拖欠执行,另一方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什么是劳动仲裁不执行?
劳动仲裁不执行指的是经过劳动仲裁委员会、行政机关、人民法院或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等正式机构裁决作出法律有效的判决后,裁决被拒绝执行或是被未履行。
劳动仲裁不执行的后果
劳动仲裁不执行将导致以下后果:
1. 不履行判决会对拒绝履行的一方产生信用不良的影响,会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影响以后的贷款、社保、租房等行为;
2. 被宣告失信后,还将被机关和企业列入“黑名单”中,以后难以获得资质认证、招投标、参加国际市场开拓等权益;
3. 向人民法院提起强制执行程序,如果拒不履行还可能面临罚款、刑事责任等;
4. 未履行判决会导致个人、企业多个方面受到损失,包括经济损失、名誉受损等。
应当如何执行劳动仲裁判决
由于劳动仲裁判决享有法律效力,因此必须被执行。针对劳动仲裁判决未被执行的情况,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申请人民法院对裁决内容予以强制执行;
2. 向人民法院申请查封、扣押对方财产;
3. 向媒体曝光对方拒绝履行判决的行为。
如何避免劳动仲裁不执行的情况
要避免劳动仲裁不执行的情况,应当尽早合法维权,通过诉讼等妥善解决纠纷。在对方违反协议或者存在争议时,可以通过和解、调解等方式解决。同时,也应该妥善规划合同条款,尽量避免合同缺失或过于模糊,导致合同协议无法执行。
结论
劳动仲裁是争议解决的有效途径之一,其判决具有法律效力,必须被执行。如果遇到自己的劳动仲裁判决不被执行的情况,应及时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程序,保障自己合法权益。同时,避免劳动仲裁不执行情况的出现,则要在合同签订、执行过程中遵循了相关法律法规,尽量避免合同纠纷产生,或者通过正当途径及时解决纠纷,保护自己的各项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