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予取保候审 书面答复
1. 什么是不予取保候审?
不予取保候审是指司法或行政机关在一定条件下,不同意对某个涉案人员的保释申请,而选择让其继续留在羁押状态下等待审判。
2. 不予取保候审的条件有哪些?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的规定,有以下条件:
涉案人员的罪行较重或可能逃逸
涉案人员可能影响案件调查收集证据
涉案人员可能在逃脱前进行串供或者毁灭证据
适用逮捕措施符合法律规定
3. 为什么法院会不同意取保候审申请?
法院会根据涉案人员的行为背景、涉嫌犯罪的性质、社会危害程度、案件调查收集的证据等因素综合判断,如果认为涉案人员存在逃脱、串供、毁灭证据等风险,或者涉案人员涉嫌的罪行严重,将对保释申请进行拒绝。
4. 什么情况下可以申请不予取保候审的决定?
只有当案件符合刑事诉讼法规定的“立案追诉条件”,才能进行不予取保候审的决定。在立案前,调查机关对案件的处置,不属于不予取保候审的范畴。
5. 不同意取保候审决定是否可以上诉?
不同意被不予取保候审的决定的涉案人员,可以于三日之内向上一级法院申请复议;若复议机关仍然维持原决定,行政或司法机关拒绝予以保释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裁定。
6. 在羁押期间是否可以申请取保候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六条的规定,如果羁押期间主要审查完毕,但是案件尚未审结,被羁押人有确实退赔了全部或者部分涉案财物,或者可以提供保证人等有效担保,社会危害较小等情况的,可以由经办人向批准或者决定羁押的机关递交不予取保候审申请。
7. 如何有效减少不予取保候审的风险?
涉案人员在犯罪活动前,要明确犯罪的严重危害及后果,自觉抵制违法犯罪行为,不要以身试法。在遇到突发事件时,要及时报警,积极配合调查,并且在证明自己无罪的情况下申请取保候审。
8. 结论
不予取保候审的决定是司法或行政机关根据案件具体情况作出的审判决定。被涉案人员应该尊重法律,积极配合调查,通过合法途径申请取保候审,最大限度地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