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假章合同?
假章合同是指使用伪造的公章、合同盖章的虚假合同,主要是为了欺骗其他方。
假章合同的法律后果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最高可判处有期徒刑15年。
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规定,签订的合同如果由于伪造或者篡改公章、合同盖章等,造成对他人利益的损害,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如何防范假章合同
1.对于手续繁琐、重要性大的合同,可以将公章留在企业法人代表或者其他授权管理人员手中,以便管理人员对企业公章使用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
2.对于签订合同的对方,一定要严格审核对方身份证、组织机构代码和营业执照等相关证件,确保签订合同的对方是合法的单位或者个人。
3.在签订合作合同、采购合同、劳动合同等重要合同时,一定要确认对方的授权签字人信息,并在合同上标明授权签字人的职位和身份证号码等信息。
什么是取保候审?
取保候审是指对于涉嫌犯罪而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经过取保手续,暂时获得自由,并履行一定的保证。
假章合同是否会导致取保候审?
如果签订假章合同导致其他方受到巨额损失,则有可能被认定为刑事犯罪,即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此时涉案人员可能会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而取保候审仅是其中一种。
如何处理因假章合同被采取取保候审的情况
1.与承办检察官对接,充分说明自己的情况和证明材料。同时可以提供相关的证据材料证明自己无罪。
2.找到专业的律师进行辩护,帮助自己申请保释。
3.积极配合司法机关的调查工作,查明事实,主动积极认罪悔错,争取能够获得从轻或减轻处罚的情况。
能否通过支付违约金来解决假章合同的问题?
如果双方都能够自愿达成和解协议,可以通过支付一定的违约金等方式来解决假章合同的问题,该协议可以起到一定的法律效果。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假章合同导致的是刑事犯罪,那么单纯支付违约金并不能够解决问题,还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假章合同的法律应对策略
1.在涉及合同的过程中要慎重选择合作伙伴,事先了解对方单位的信誉和经营情况,并要求对方提供真实的营业执照、资质证书等证明材料。
2.签订合同时务必认真核实对方单位的公章和授权签字人的身份证件,确保合同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3.在涉及公章的管理过程中,要加强管理,明确公章使用规定,确保公章被正确使用。
结论
假章合同是一种违法行为,一旦涉及刑事犯罪,将会对涉案人员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签订合同时务必认真核实并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以免受到损失和法律制裁。同时,如发现有人涉及假章合同等违法行为,要及时报警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