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保候审后人身
“取保候审”是指在“刑事诉讼法”中被告人在经过简易程序审理后,检察机关或公安机关认为未逃跑或可能在侦查过程中协助侦查人员,不致失踪的情况下,在被逮捕后在一定时间内不被羁押而被释放,对被释放者的一种限制人身自由有条件保释的措施。例如:被公安机关调查的刑事案件中被认为有轻罪嫌疑的被告人。
一. 取保候审的条件
被传唤人员必须是被告人,且符合以下任何一项情况:
1. 对刑事案件存在比较轻的罪名嫌疑,被告人符合取保候审的条件并自行到案。
2. 对刑事案件罪名嫌疑较重的被告人,经审判机关调查核实,对被告人不存在偷逃、私自改变住址等逃跑情况,同时不存在被告人继续犯罪或者知道自己被逮捕仍企图逃跑情况。
二. 取保候审的申请
被告人的父母、配偶和成年的亲属,或者有关人民团体的代表,也可以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申请取保候审。
三. 取保候审的手续
在案件情况制定的情况下,被告人到案且符合规定是,可以与检察机关或公安机关谈判并交纳保证金。
四. 取保候审的保证金
担保人为被告人提供保证人,并提交保证金。保证金通常为被告人犯罪所得2/3左右,保证金应由担保人的合法收入或合法财产解决;如果担保人不支付的保证金,则被保释人和担保人之间存在担保关系,担保人应承担后果,包括对保释人行政或刑事责任的连带赔偿、对信用等的影响等。
五. 取保候审期间的限制
被保释人必须遵守取保候审协议内容。例如每月登记或者较频繁地按期报到、不得离开限定地区、不得接触指定的人员、不得参加期间所涉案件的集会或集会等。如果被保释人不遵守协议内容,担保人可以向公安机关提出撤保申请。
六. 保释过程中的人身安全问题
由于保释人的自由度并不受限制,因此一些紧急情况战略被告人有防范或脱逃的可能。对于此类情况,检察机关或公安机关负责保护被保释人的人身安全。
七. 取保候审的效力
取保候审的决定有效期通常为一年,非执行期间自动终止。如果案件尚未结案,保证金将退还。
八. 取保候审的涉外案件应注意的问题
在受理涉外案件的过程中,被告人被羁押的条件较严,因此取保候审的手续相对较难,但对于合法形式适当的涉外案件也应允许进行取保候审,促进我国同外国交通和司法合作交流。
结语:
总的来说,取保候审是一种限制人身自由的有条件保释措施。在通常情况下,取保候审对于符合相关条件的被告人和担保人都有很好的解决方案。因此,在符合规定条件的情况下,取保候审是被告人享受人身自由权的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