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裁的定义
仲裁作为一种非诉讼的争端解决方式,双方可以通过自愿达成仲裁协议,选择一位中立的第三方人士(即仲裁员)来进行裁决,以达成协议,解决纠纷。仲裁可以避免双方进入法院诉讼程序,也可以减少对法院的压力,更加迅速地解决争端。
异地仲裁的概念
异地仲裁就是在合同中约定,在当事人所在的管辖区外进行仲裁程序的一种方式。即使当事人所在地和仲裁庭所在地不同,也可以在异地进行仲裁。
目前异地仲裁在中国法律上的规定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中,有明确规定:当事人完全可以在仲裁协议中规定选择其他地区的仲裁机构进行仲裁,即异地仲裁。
如果未在合同中约定异地仲裁怎么办?
如果双方在签订合同时未明确规定仲裁的地点,那么仲裁应该在被申请人所在地的仲裁委员会进行。
需要留意的地区限制
虽然法律上没有限制异地仲裁,但是需要留意的是,某些地区会对异地仲裁施加限制。比如,一些行业监管部门规定相关争议必须由当地的仲裁委员会裁决。
异地仲裁的优点
异地仲裁具有时间短、效率高、成本低的优点,避免了当事人在当地缺乏仲裁员、仲裁机构稀少等困难,也可以为双方当事人提供更加中立客观的仲裁机构和裁决结果。
异地仲裁的风险
对于异地仲裁来说,最大的风险就是当事人无法参与仲裁程序,无法亲自出席听证,或是无法跟进律师的具体操作。因此,在选择异地仲裁时需要权衡利弊,充分评估风险,避免当事人的利益受损。
实务操作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在实际操作中,当事人需要留意的是:在合同中约定异地仲裁,应当包括仲裁庭的名称、仲裁员的选定原则、仲裁程序及其持续时间、裁决地及其执行、法律适用及其它特别约定。这些条款应当在仲裁协议中明确规定。
如何选择合适的异地仲裁机构?
在选择异地仲裁机构时,应当考虑仲裁机构的专业性、中立性、公正性和透明度。同时也可以参考往年仲裁案件数量及结果,了解其服务质量。在此基础上权衡其成本及时间等因素,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异地仲裁机构。
结论
总的来说,在中国法律中,异地仲裁是完全合法的。双方当事人完全可以在合同中约定异地仲裁机构进行仲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