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止仲裁
中止仲裁是指在仲裁程序中暂时停止仲裁,等待一定的时间或发生特定事件后继续进行仲裁的程序。
中止仲裁的情况
中止仲裁的情况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当事人协商中止
当事人协商达成一致,认为有必要暂停仲裁程序并中止仲裁,以便让双方更好地协商解决争议。
有争议的合同被撤销
当仲裁争议的合同因某种原因被撤销,需要中止仲裁程序。
当事人之一申请中止
当事人之一提出申请,认为有以下情形之一,需要中止仲裁:
当事人之一去世或丧失诉讼行为能力;
当事人之一被宣告破产;
当事人之一被绑架、拘禁或被其他强制措施;
当事人之一不幸罹患严重疾病或残疾;
仲裁庭成员的中立性受到质疑;
其他需要中止仲裁的情况。
仲裁庭决定中止仲裁
当仲裁庭认为有必要中止仲裁程序时,可以作出中止仲裁的决定。
中止仲裁的影响
中止仲裁可能会对当事人造成一些影响:
延长仲裁程序时间
中止仲裁会导致仲裁程序的时间延长,耗费双方更多的时间和金钱。
最终判决的可能性降低
中止仲裁可能会导致双方的争议变得更加复杂,最终的仲裁判决可能会更加模糊和不确定。
仲裁费用增加
中止仲裁可能会导致双方需要再次支付仲裁费用,增加经济负担。
如何避免中止仲裁
为避免中止仲裁带来的不利影响,当事人可以在签订合同时做好以下几点:
明确合同条款
在合同中明确争议解决方式和仲裁机构,并规定在仲裁程序中不能违反的条款,减少争议的发生。
制定完善的争议解决机制
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制定完善的争议解决机制,如先协商后仲裁,或者采用多种方式并存,避免因仲裁程序中途中止带来的不利影响。
选择专业的仲裁机构和仲裁人
选择专业的仲裁机构和仲裁人不仅可以保证仲裁质量,还可以缩短仲裁周期,避免因中止仲裁等原因带来的经济损失。
结论
中止仲裁在仲裁程序中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当事人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在制定合同和选择仲裁机构时,应该注重细节和专业性,以避免中止仲裁带来的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