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裁是什么?
仲裁是指由具备资格的专业机构或者个人在当事人自愿、公正、公平原则下,受理和审理涉及经济、贸易、投资、劳动争议等民商事纠纷的一种非诉讼解决方式。仲裁有诸多优势,如速度快、成本低、程序简单等。
仲裁是否可撤销?
尽管仲裁有着上述的优势,但是当事人在仲裁结果不满意时,却很难得到救济,因为仲裁结果一般是终局性的并且难以撤销。然而,对于某些情况下的不公正仲裁结果,法律允许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申请撤销仲裁。
撤销仲裁的条件
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的规定,撤销仲裁的条件有以下三种:
一方的仲裁请求被对方所阻止;
仲裁庭在组成时违反规定;
仲裁裁决违反法定程序。
仲裁请求被阻止
当事人有权请求进行仲裁,如果一方受到阻止,则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撤销仲裁。
组建仲裁庭违反规定
仲裁庭的组建必须按照规定进行,如未依法组建或存在组建时期内违反程序规定的情况,则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撤销仲裁。
仲裁裁决违反法定程序
在仲裁裁决过程中,仲裁庭必须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如在裁决过程中未听取当事人的陈述,裁决违反了法定程序的要求,则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撤销仲裁。
撤销仲裁的时效性
向人民法院申请撤销仲裁有时效性限制,当事人必须在仲裁裁决书送达之日起六十日内提出申请,逾期则不能再提出撤销仲裁申请。
撤销仲裁与上诉
撤销仲裁与上诉并不相同,上诉一般是指将不服的一方对对方的起诉提出上诉。而撤销仲裁则是指当事人对仲裁结果的合法性提出质疑并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撤销仲裁,并不涉及对仲裁结果具体内容的争议。
结语
仲裁作为一种非常有效的纠纷解决方式,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仲裁也不是绝对公正的,在仲裁结果不满意时,当事人有必要了解申请撤销仲裁的法律途径,并向人民法院寻求救济,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撤销仲裁是当事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一种法律手段,但也需要注意时效性和条件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