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劳动合同转让
劳动合同是劳动关系的重要依据。但有些人可能会遇到劳动合同不再适用的情况,比如自己要转行、去外地工作等,这时候该怎么办呢?有没有可能将自己的劳动合同转让给他人?
什么是劳动合同转让
劳动合同转让是指原本签订劳动合同的一方(甲方)与另一方(乙方)协商一致,将原合同的全部或部分权利义务转移给另一方的行为。在实际情况中,甲方往往代表用人单位,而乙方则代表其他人,如他人、企业、社会组织等。
是否可以劳动合同转让
在中国劳动法律框架下,劳动合同转让的合法性仍存在着争议。虽然劳动法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过《关于劳动合同转让问题的意见》,但该意见仅是非强制性的解释文件,其规定很快就遭受了很多批评和质疑。
因此,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转让前需要与对方协商并签订有书面协议。同时,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以侵犯被转让劳动者的权益。
劳动合同转让类型
根据合同权利义务的划分,劳动合同转让可分为全部转让和部分转让两种类型。
全部转让,指转让方将全部或部分的合同权利义务,一次性全部转移给另一方。
部分转让,指转让方将合同中的部分权利义务,按照协议,分期或分批转移给另一方。
劳动合同转让需要遵守的原则
劳动合同转让应当符合下列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
依法自愿原则
公平合理原则
保障权益原则
限制原则
转让方与受让方应注意的问题
当转让方和受让方协商劳动合同转让的相关问题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双方转让合法性的确认及相关责任承担
双方应当就转让的合同权利义务的具体内容、转让期限、转让方式、转让之后的相关责任等协议达成一致意见
双方要明确劳动者的基本权利,确保劳动者的权益受到保护
书面合同的签订:在正式转让前双方必须签署一份书面协议,明确劳动合同转让的内容及相关责任承担
劳动合同转让后的风险
由于劳动合同转让本身合法性的争议,劳动合同转让也存在一些风险,如:
在转让过程中,劳动者的权益受损
合同权利、义务的确定及具体内容的执行难度
转让所造成的工作效率负面影响可能会导致公司的发展受到影响
劳动合同转让应该如何操作?
在操作劳动合同转让时,应符合以下原则:
无侵害原劳动合同的权利义务
重视传递后劳动合同的受让人,对工资、退休金、社保、福利待遇等的约定比较
尊重员工的意愿
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合法操作
结论
总之,在劳动合同转让的过程中,双方要严格遵守各种法令和规定,尊重劳动者的应有权益,确保劳动关系的稳定和合法性。同时,发起劳动合同转让的一方应慎重考虑相应的风险,合法操作,谨慎协商,规避劳动争议。只有这样,双方才能达成权利利益平衡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