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 调整岗位
在工作中,经常会出现工作调整,尤其是调整岗位的情况。这时,员工需要知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劳动法律的相关规定。本文将从劳动合同、岗位调整的方式、保障措施等方面,为您详细介绍。
1.什么是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约定劳动条件的书面协议,是双方约定和确定劳动关系的法律依据。劳动合同是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或者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2.劳动合同变更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劳动合同变更应当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并签订书面劳动合同补充协议。变更无书面协议的,视为未变更。在变更劳动合同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变更应当有合理的事由;
(2)变更应当公平合理;
(3)变更应当采取协商方式。
3.可以如何变更劳动合同中的岗位?
岗位有以下变更情形:
(1)用人单位依法调整工作岗位;
(2)劳动者提出岗位变更申请,并经过用人单位同意。
在变更劳动合同中的岗位时,可以采取如下方式:
(1)协商一致,双方签署书面协议;
(2)用人单位依据公司规章制度、人事政策等规定调整;
(3)变更岗位的通知采取书面形式,并明确变更时间和内容。
4.调整岗位变更可能引起的劳动补偿
岗位调整涉及到法律规定的首要问题是补偿金的额度。因为未经劳动者同意或经协商一致不得擅自变更劳动合同内容,所以如若因劳动者不同意岗位变更而存在的补偿,就应该由用人单位来承担。
在岗位调整中,如果劳动者因为变动等原因出现工作加重或压力大的情况,用人单位应该适当增加工资待遇,亦或者加派人手协助处理。
5.补偿金的方案
(1)岗位提高的,不支付补偿金;
(2)岗位的薪资保持不变的,不支付补偿金;
(3)岗位下降,但调整后薪资保持不变或者增加的,不支付补偿金;
(4)岗位下降,且薪资降低的,支付降薪部分的补偿金;
(5)其他情形按协商一致进行。
6.注意事项
变更岗位前,用人单位应当充分告知劳动者变更的具体内容、原因、时间、要求、工作内容、薪金等相关情况,并采取书面形式进行通知。如果劳动者不同意岗位变异,用人单位不能强制进行变更,否则,将承担因此而造成的不利后果。
7.落实岗位任务
在变更后的岗位任务落实上,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安排劳动者开展相关岗位任务。如果劳动者执行岗位任务的工作时间、工作强度比原来的任务要重,用人单位应考虑增加工作时间或者薪资补偿,并且安全卫生等辅助措施应当落实到位。
8.调整岗位可能引起的争议
如果在劳动合同的岗位调整中,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产生争议,劳动者有权向工会组织或者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并依法享有法律保护。如果劳动者不服用人单位的调整意见,可以通过协商、申请仲裁和诉讼等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观点:在岗位调整中,双方应该充分协商,合理、公平地处理问题,确保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