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法 条例
1. 劳动合同的定义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订立以劳动者为主要义务的合同。劳动合同是解决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关系的基本形式。
2. 劳动合同的订立
劳动合同应当采取书面形式订立,并由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如果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逾期未订立的,应当依照国家规定支付劳动者的工资及补偿金。
3. 劳动合同的期限
劳动合同期限分为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两种类型。劳动合同期限可以单次订立,也可以连续多次订立,但是期限不得超过三年,连续订立不得超过两次。
4. 劳动合同的终止
劳动合同解除包括用人单位辞退、双方协商一致解除以及因劳动合同终止条件发生而自行终止等形式。劳动者或用人单位提出解除劳动合同时,应当与对方提前三十日通知;但是因劳动合同的违约解除的除外。
5. 辞退违约金
如果用人单位依法辞退劳动者,劳动者违反劳动纪律或者用人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用人单位可以不支付劳动者经济补偿。如果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辞退违约金的,应当按照协议履行;但是约定的违约金不得超过劳动者的二十四个月工资。
6. 工伤赔偿
在劳动合同履行期间,因工作原因导致劳动者受到伤害或者患病的,由用人单位支付工伤医疗费、工伤误工补助金、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死亡赔偿金等。工伤赔偿标准应当参照国家有关规定,对于因劳动者违反劳动纪律或者违反安全生产规定而导致工伤的,用人单位可以根据情况减轻或者免除以上赔偿责任。
7. 知识产权
双方当事人应当在劳动合同中明确知识产权归属问题。劳动者因完成用人单位工作任务取得的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等,应当归用人单位所有,但是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8. 醉驾与刑事案件
用人单位发现劳动者有醉酒行为或者参与刑事案件的,应当依法采取相应措施。对于情节严重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9. 交通事故
在劳动合同履行期间,因驾驶公司车辆或者因工作原因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失的,由用人单位承担赔偿责任。但是,如果承担责任的交通事故与劳动者严重违反交通安全法规或者驾驶员超过法定工作时间、疲劳驾驶等情况有关的,用人单位不承担赔偿责任。
10. 取保候审
劳动者因涉嫌违法犯罪被采取强制措施或被取保候审的,应当及时通知用人单位,并说明原因、强制措施期限等情况。用人单位应当暂停支付劳动者工资,期间不予发放奖金和其他形式的福利待遇。
总结:合理解决劳动关系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一环,双方当事人应当遵守《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平等协商,依法订立、履行劳动合同,加强沟通和信任,共同建立起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