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介绍
取保候审是指公安机关为保证案件顺利进行,保证被告人、犯罪嫌疑人出庭服刑或者配合案件调查等目的,暂时限制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而在取保候审期间,被控人一旦违反约定,将面临更严重的处罚。
手机进屋的影响
在取保候审期间,被控人应该遵守各项规定,比如出入警局要登记、不得离开本市等等,而手机进屋这个问题并没有明确的规定。然而,如果被控人在取保候审期间携带手机进入警局,就会对刑事侦查、审查起诉和庭审等方面产生影响。
影响因素
首先,手机通讯功能的存在,会让人担心被控人和外界私下联系,甚至串通捏造证据。其次,也许被控人的手机上有一些与案情有关的信息,如果手机没有被扣押,就会有被破坏、篡改等问题,从而影响案件的侦查和审理。
司法解释的规定
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终端实施的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为防止事主串通、威胁证人、破坏证据等风险,对于在办案现场发现的移动通信终端,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有权予以扣押。
行政管理的要求
公安机关在取保候审过程中可以规定被控人的行为,比如居住地限定、出入警局登记等。因此,一些地方对手机进屋一事也进行了规定,如福建省律师协会发布的《福建省律师协会界别律师参与诉讼管理办法》提到:“律师出庭参加庭审,应当将手机等通讯工具关闭。被控人在庭审过程中,移动通讯终端等通讯工具应当关闭或者按照法定程序由办案机关予以扣押。”
实践中的处理方式
对于手机进屋的问题,不同地方处理方式不同。有的公安机关会要求被控人将手机关闭,但不予扣押;有的公安机关则会要求被控人在进入警局前将手机交给家人或者律师保管,待出来后再取回。
建议与避免方式
为了避免手机进屋对案件调查和审理产生影响,我们建议在公安机关规定范围内行事。比如,出入警局时应该根据规定进行登记、放置等操作,同时要充分意识到不遵守规定的严重后果。被控人也可以把手机交给律师或者家人保管,以防被控人主观或客观上的瑕疵导致案件受影响。
审判实践中的案例
在某些案件中,当事人因为携带手机而违反官方规定,最终被判定为违反取保候审规定而获罪。比如,2020年7月,湖南岳阳一男子被控因涉嫌行贿和受贿,取保候审时被要求不得携带手机,但他仍然带上了手机,结果被判处10个月有期徒刑。
总结
非法携带手机进入公共场所会给案件调查和审理带来不确定性,因此被控人应该严格遵守规定,配合公安机关进行调查。建议非必要情况下尽量不携带手机,或者将手机交给律师或家人保管,以免被控人因为瑕疵而影响案件进展。
注:本文仅为推广普及法律知识,如有法律问题,请咨询专业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