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科普
专业、免费、可靠

取保候审不再原地

取保候审不再原地

什么是取保候审?

取保候审是指警方将在侦查期内符合取保候审条件的犯罪嫌疑人采取取保候审的措施,由公安机关对嫌疑人采取限制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并按照规定发布取保候审决定书,经过逐级上报后,由有管辖权的法院验收后生效。

以前的问题

以前采取取保候审措施时,犯罪嫌疑人必须在指定地点居住并不得离开该地区,称为“取保候审原地监管制度”,这种制度背负着监管压力,常常亟待改进。

现在的变化

自2019年7月1日起,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四部门印发的《关于依法规范取保候审监管措施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实施。根据该意见,被采取取保候审措施的犯罪嫌疑人可以获得更高的自由度,不再限于“原地监管”,而允许其居住地移动并出境,但需要向公安机关报告并获准。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传统的“原地监管”制度,虽然起到了一定的监管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原地监管难以有效监控嫌疑人的行踪,这给一些人脱逃、躲避侦查提供了便利;其次,原地监管容易导致嫌疑人被社会歧视,甚至引起社会不安定因素。

取保候审不再原地

新制度的优势

新的《意见》允许犯罪嫌疑人在取保候审期间居住地移动和出境,符合现代化社会个人自由权利的保护,而且对采取平衡监管和确保侦查质量提高的管理方式,更能保障犯罪嫌疑人应有的合法权益。

需要遵守的规定

尽管新的《意见》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但对于犯罪嫌疑人而言,也需要遵守相关的规定,如遵守报到制度、不得违反规定居住、不得受到刑事处罚等等。

取保候审与人权保障如何统一?

过去,“原地监管”制度给犯罪嫌疑人带来了一定的社会和精神压力,长时间遭受监管也会增加被监管人的痛苦感,因此,随着社会法治建设、法律规范化发展,越来越需要从人权保障的角度重新审视取保候审制度的设计。

结合国际经验

在新的《意见》实施之前,国际上已经有很多国家对取保候审制度进行了改革。例如,欧美国家通常采取以现金或房产担保为前提的取保候审措施,这使得犯罪嫌疑人不会因原地监管而失去工作、教育和家庭等方面的基本人权。

适用范围

新的《意见》针对的是将要采用或正在采用取保候审措施的犯罪嫌疑人,各级公安机关和司法机关在执行取保候审措施时,要充分考虑案件性质、嫌疑人的人脉背景、社会影响等因素,采取适当的监管措施。

总结

取保候审制度在法律上的改进是显而易见的,而新的《意见》也使嫌疑人更加适应现代社会和法治体系的要求。同时,各级公安机关和司法机关在执行取保候审措施时,也应该尽量平衡管理和人权保障的关系,方法上不断探索创新,推动取保候审制度逐步改进。

因此,新的取保候审制度不再原地,有助于更好地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基本权益,为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做出积极的贡献。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逐日律法网 » 取保候审不再原地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