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裁期间诉讼是什么?
仲裁是一种解决争议的方法,而仲裁期间诉讼则是指在仲裁期间,有一方选择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对有关合同争议进行判决。仲裁期间诉讼在我国比较常见,尤其是在诉讼的仲裁程序还没有结束之前,一方当事人要求法院保全的情况比较多。
可以进行仲裁期间诉讼吗?
一般来说,可以进行仲裁期间诉讼。但是,在选择进行诉讼之前,应该考虑仲裁效率、仲裁结果的司法效力等因素。如果一方当事人选择了对仲裁决定提起诉讼,仲裁程序将会被终止。
进行仲裁期间诉讼的影响
进行仲裁期间诉讼会对仲裁程序产生不良影响,可能会导致仲裁程序的终止或延迟。如果一方当事人采取这种方式进行诉讼,可能会导致仲裁员对其持有不利态度,经审判的判决结果也可能对已经进行的仲裁程序产生不良影响。
仲裁期间诉讼的可能结果
首先要说明的是,仲裁决定不具有强制执行力,需要通过人民法院进行强制执行。如果一方当事人在仲裁期间选择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并且得到了法院的支持,那么诉讼判决将成为具有强制执行力的判决。
应当如何选择诉讼和仲裁
在选择诉讼和仲裁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纠纷性质、当事人需求、对方当事人态度、诉讼费用等,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
当事人该如何权衡利弊?
当事人在选择仲裁或者诉讼时,应该权衡利弊,确定最适合自己的解决方式。如果纠纷主要是合同履行问题,可以考虑选择仲裁;如果纠纷涉及到侵权、人身安全等问题,或需要紧急保全措施,可以选择诉讼。
仲裁期间该如何应对诉讼
如果一方当事人选择在仲裁期间进行诉讼,另一方当事人应该及时掌握证据材料、提出辩护意见,并在人民法院的庭审中充分发挥制度优势,争取最有利结果。
结合案例看仲裁期间诉讼
某企业与一家供应商签订了一份货物采购合同,约定货物应于约定时间交付。但是由于某些原因,供应商未能按照约定交付。企业选择提起仲裁,并在仲裁期间向人民法院提起了诉讼,要求法院保全货款。但是,在随后的仲裁程序中,仲裁庭判定企业没有履行相应的合同义务,企业的仲裁请求被驳回。
结合案例看仲裁期间诉讼(续)
尽管企业在仲裁期间曾经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但是,由于法院判定结果不利于企业,且该案的管辖权属于仲裁机构,该案在仲裁庭的审理中还是按照仲裁规定进行了审理,最终判决结果具有法律效力,也对企业进行了惩罚。
结论
在纠纷解决中,选择仲裁或者诉讼都有各自的优缺点。仲裁期间诉讼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解决方式,但是仅适用于某些情况。当事人在选择解决方式时,应该充分权衡利弊,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