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科普
专业、免费、可靠

倒签劳动合同司法解释

什么是倒签劳动合同?

倒签劳动合同指的是先发生了劳动关系,然后再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在实践中,这种情况比较常见。由于若干原因,用人单位、劳动者或中介机构常常先安排工作,然后再签订劳动合同,导致工作的时间和劳动合同上的时间不一致。这种行为被称之为“倒签劳动合同”。

倒签劳动合同的影响

倒签劳动合同的存在会给劳动争议的解决和司法判决带来一定的难度。一方面,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双方往往会对工作的时间先行达成共识,然后再签订劳动合同。这使得劳动合同上的时间与实际工作时间不一致,为以后解决劳动争议造成一定的困难。另一方面,倒签劳动合同行为是违法的,这给司法判决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倒签劳动合同的法律规定

《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三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并自劳动者入职之日起15日内向劳动者出具一份劳动合同;未采用书面形式或未向劳动者出具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也就是说,有劳动关系存在时,应该在15日内给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逾期未签订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

倒签劳动合同如何鉴别

鉴别倒签劳动合同,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排除职业编制、调配工作时间和工资发放时间等因素导致的时间偏差;

倒签劳动合同司法解释

查看社保、公积金等递交时间,是否早于签订劳动合同的时间;

查看证据是否能证明实际上班时间与劳动合同上记载的入职时间不一致。

倒签劳动合同纠纷的处理

如果劳动者认为自己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倒签劳动合同,应当在入职后的15日内向劳动部门提出投诉。如果用人单位被认定为存在倒签劳动合同行为,将依照相关法规予以处理。劳动者可以请求用人单位支付未签订劳动合同的违约金。

如何避免倒签劳动合同

为了避免出现倒签劳动合同的情况,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应当意识到及时签订劳动合同的重要性,并在劳动关系的形成时即签订合同。如果需要先行安排工作,则应当在签订劳动合同时,注意将实际工作时间与合同时间一致。

倒签劳动合同的道德风险

倒签劳动合同的行为可能会损害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的信任关系,也会引起社会舆论的质疑。在实践中,倒签劳动合同行为往往是用人单位为了省去签订合同的费用和时间而出现的。与此同时,劳动者对于自身权益缺乏保障也是倒签劳动合同的产生原因之一。因此,倡导诚信签订法定劳动合同,将是建立良好用人单位-劳动者关系的基石。

倒签劳动合同司法解释的前景

目前,关于倒签劳动合同的司法解释尚不够完善,给人们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加快出台和完善相关司法解释,为解决倒签劳动合同纠纷提供更明确的法律依据。

结论

倒签劳动合同是一种违法行为,不利于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的合作和信任关系。鉴别倒签劳动合同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具有一定的难度。为了避免倒签劳动合同的发生,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应意识到及时签订正式劳动合同的重要性。加强相关司法解释的完善和出台,可以为解决倒签劳动合同问题提供更加明确的法律依据。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逐日律法网 » 倒签劳动合同司法解释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