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立案 再取保候审
在我国法律中,“立案”是指法院对民事或刑事案件登记并受理的程序。而“取保候审”是指被刑事拘留的在依法保证不逃跑、不妨碍案件侦查、不作其他违法行为的情况下,在规定时间内赴案接受调查和审判的一种措施。
立案前的拘留
在刑事诉讼中,公安机关有权对涉嫌犯罪的人进行拘留,最长时间不超过37天。然而,在某些情况下,拘留所进行的调查时间会超过37天,这时候就需要对被拘留的人进行取保候审。
立案前不应实施取保候审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必须建立在立案的基础上才能实施取保候审。如果在立案前已经实施取保候审,这是违法的行为。
立案的重要性
立案是整个刑事诉讼程序的起点,是国家展开司法权力把握案件的办案机关之一。可以说,没有立案就不存在刑事诉讼。立案的过程中,公安机关必须将证据与犯罪嫌疑人的供述进行比对,确保证据确凿,罪证确凿,这对确保公正审判至关重要。
取保候审的程序
被拘留的人在规定的时间内,可以向办案机关申请取保候审。办案机关应当根据被拘留人是否有两个或以上本市户籍的居住证明或拥有固定的工作和住所等情况,决定是否允许取保候审。
取保候审的条件
可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的要求筛选。具体而言,被刑事拘留的人必须符合以下要求:有固定的住所或工作单位,家庭情况稳定,不会逃避审判,不会非法拜访他人,能够认真履行取保候审义务,不会妨碍刑事案件的审理。
取保候审的保证
具体来说,取保候审时需要履行担保金、人民币或不动产等协议,同时,还需有亲属、朋友或同事作为担保人,对与取保候审有关的义务承担连带保证责任。
取保候审的风险
虽然取保候审是一项法律措施,但此举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因为一旦担保人因担保责任被提起诉讼,会给担保人带来极大的经济负担,甚至从事违法活动的人可以以担保人作为敲诈的对象。
观点
简单而言,要想取保候审,前提是必须要先立案。在进行立案的时候,必须严格地审查取证,确保在取保候审时,不仅可以保障犯罪嫌疑人的权利,还能够保证程序的公正与客观。同时,需要对担保人的责任予以重视,防止违法分子利用法律规定,诈骗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