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裁受理前提
仲裁的定义
仲裁是指争议各方在达成争议解决协议并选择一名或多名仲裁员,由其对争议进行公正、公平的审理,最终作出具有法律效力的裁决。
适用范围
仲裁适用于合同纠纷及其他所有经过备案的民事、商事纠纷,但适用于的纠纷必须是可以自主裁决的,也就是说是当事人意愿形成的权利义务争议。
申请仲裁前的准备
在申请仲裁前,当事人需要准备好以下文件:
证据材料
合同及附件
权利证明文件等
适格仲裁机构和仲裁员的选择
当事人应根据案件性质、争议金额、仲裁机构的实力等因素选择适格的仲裁机构和仲裁员。当事人可通过查询仲裁行业名录和律师名录等信息来进行选择。
仲裁申请的递交
当事人需要按照仲裁机构规定的申请程序递交仲裁申请,或者按照双方协商的方式递交。申请材料需提交完整,申请费用也需要事先缴纳。
仲裁庭的组成及程序
仲裁庭通常由一名或三名仲裁员组成,其中至少一名仲裁员需要有专业背景或相关经验。仲裁程序一般分为听证、结案等环节,当事人需在规定时间内向仲裁庭提交证据和辩护,仲裁庭则根据证据、法律和事实作出裁决。
仲裁裁决的生效
仲裁裁决在作出后即具有法律效力,仲裁结果对双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若无特殊情况,仲裁裁决应当在作出后15日内生效。
法院的介入和仲裁裁决的申请执行
当事人如对仲裁裁决不满意,可以通过向人民法院申请撤销、确认或执行仲裁裁决,法院对仲裁裁决也会进行审查和判决。
总结
仲裁是一种便捷、高效、低成本的纠纷解决方式,但当事人在进行仲裁前需要充分准备,并选择适格的仲裁机构和仲裁员。仲裁裁决具有法律效力,双方应遵守,并在需要时申请法院介入和执行。
在日益多样化的纠纷解决方法中,仲裁依然是一种重要的选择。当事人应充分了解和运用仲裁,以实现最佳的纠纷解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