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保候审强制规定
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不断发展,取保候审成为许多刑事案件中常见的一种强制措施。那么什么是取保候审?在哪些情况下会使用?这里我们来分析一下。
一、什么是取保候审?
取保候审是指对某一刑事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采取强制措施,在保证犯罪嫌疑人不逃逸、不作出其他危害社会行为的前提下,允许犯罪嫌疑人离开看守所或拘留所,回到家中或者居住地待审。
二、取保候审的条件是什么?
在刑事案件中,通常采用取保候审的条件如下:
1.犯罪嫌疑人不属于需要羁押的情形;
2.犯罪嫌疑人存在居留地、固定住所或者其他可以保证到案宣布的身份证件。
3.犯罪嫌疑人有担保人,并且可以按规定提供担保。
三、担保人需要满足的条件有哪些?
1.年满18周岁,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2.有固定的工作、职业和住所;
3.有一定的收入和经济能力;
4.对犯罪嫌疑人熟悉,担保人情况稳定,有信誉;
5.同意为犯罪嫌疑人作出书面担保,如有违反,应当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四、如何进行担保?
担保人担保的方式分为两种:
1.以财产为担保,就是将自己的财产进行抵押或者质押,以确保犯罪嫌疑人不逃逸、不作出其他危害社会行为;
2.以人身保证为担保,就是在保证人身安全的前提下,要求担保人作出书面保证,确保犯罪嫌疑人不逃逸、不作出其他危害社会行为。
五、强制取保候审的情况?
在犯罪嫌疑人不履行担保义务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强制取保候审措施,强制催缴担保金或者将犯罪嫌疑人送入看守所。
六、强制取保候审的限制?
在强制催缴担保金后,如果犯罪嫌疑人还是不履行担保义务,担保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豁免责任。此时,如果申请得到批准,犯罪嫌疑人在豁免期间可以被允许离开看守所或拘留所待审。
七、以担保人名义进行犯罪的处罚?
如果担保人以自己名义贷款,或者以担保人名义涉嫌其他犯罪行为,将会受到相应的处罚,甚至要承担犯罪责任。
八、取保候审的优缺点?
取保候审在保证犯罪嫌疑人的基本人权的同时,还可以为犯罪嫌疑人提供更好的待遇,减少采取讯问强制措施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居住地远离案发现场的犯罪嫌疑人可能会存在逃逸的风险。
结论:取保候审在我国刑事案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不同的案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操作,保证案件的顺利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