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劳动合同仲裁
劳动合同仲裁是由劳动仲裁委员会组织和进行的,当劳动关系出现争议时,根据相关劳动法律法规,双方可以通过仲裁的方式来解决争议。
劳动合同仲裁与诉讼的区别
与诉讼相比,劳动合同仲裁更加简便和快速,常常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争议。同时,仲裁过程相对于诉讼来说更加灵活,可以根据争议情况由双方达成协议,更加符合双方的利益。
哪些争议可以通过劳动合同仲裁解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及相关规定,以下争议可以通过劳动合同仲裁解决:
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和解除;
合同外劳动报酬的支付、工伤赔偿、社会保险、福利待遇等问题;
劳动争议中的民事权益诉讼,如追偿、承担侵权责任及财产损失补偿等争议。
什么情况下不能通过劳动仲裁解决
根据相关劳动法规,以下争议不能通过劳动合同仲裁解决:
法定节假日和开会期间的劳动争议;
因社会保险、福利待遇、民事索赔等问题产生的劳动争议;
集体合同、行业工资集体协商、职工代表大会产生的劳动争议;
构成犯罪的劳动争议;
经济解决争议:劳动者向用人单位提起赔偿等经济性争议的法律途径。
仲裁应该符合合法程序
进行仲裁时,需确保符合仲裁法律程序,对于仲裁委员会成立、仲裁庭组成、仲裁员管理及权利义务,仲裁裁决的效力、期限和执行等都应当符合法律规定。
裁决具有法律效力
根据中国法律规定,当双方通过劳动合同仲裁委员会达成的裁决一旦生效,就有了法律效力,具有同等于法院裁决的效力。如果双方不服仲裁裁决,可以通过司法途径提起上诉。
如何提起劳动合同仲裁
劳动合同仲裁可以通过以下渠道提起:
在约定的仲裁机构进行仲裁;
双方协商委托其他劳动仲裁机构仲裁;
向当地劳动仲裁机构提出申请,由仲裁委员会进行仲裁。
明确仲裁时效
劳动合同仲裁时效较为短,仲裁时效为三十日内,如果逾期未提起,则可能失去仲裁权利。因此,如果发现劳动关系发生争议,应当及时提起仲裁,避免时效问题影响仲裁结果。
结论
总的来说,劳动合同仲裁是一种解决劳动关系争议的法律手段,其程序相对于诉讼来说更加快捷、灵活。在具体操作时,需要确保符合合法程序,并对仲裁结果的法律效力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如果需要提起劳动合同仲裁,应当遵循指定程序,及时提起,以避免加重争议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