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取保候审
取保候审是指一个人在被刑事拘留后,可以在取保期间暂不被羁押在看守所内,并由保释人对被保释人进行监管的一种刑事程序。保释人为被保释人提供一定的担保,并承担一定的监管责任,保障被保释人按时接受调查和出庭受审等。
什么情况下可以申请取保候审
被刑事拘留后,如果没有被逮捕,就可以依据犯罪嫌疑人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向公安机关提出取保候审申请。如果已经被逮捕,但是还没有被提请审查起诉,可以依据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五条第二款的规定向检察机关提出取保候审申请。
取保候审有哪些前提条件
取保候审需要满足以下几个前提条件:
被保释人有固定居所或者工作单位,并可以提供直系亲属或者单位领导作为保证人;
被保释人没有重大的违法犯罪记录;
被保释人履行的监管措施不会影响案件侦查和审判工作的进行;
案件涉及到的罪名不属于不能取保候审的范畴。
取保候审的程序
申请取保候审后,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应当在五日内向审判机关提交书面意见,并附加保证人提供的担保证书。审判机关可以要求被保释人在保释人的监管下暂时离开看守所。被保释人可以在规定的期限内自愿前往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和法院接受相应的调查和审判程序,同时保证人要对被保释人进行监管,确保被保释人不会逃跑或者干扰案件侦查。
取保候审的监管
保释人应当对被保释人的行踪进行监管,确保被保释人不会逃跑。如果被保释人有任何行为妨碍案件侦查和审判、危害社会治安,或者违反监管措施,就会被收回并被羁押在看守所内。如果保释人不履行监管责任,也将会受到相应的处罚。
取保候审能否转变为逮捕
在取保候审期间,如果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认为提取取保候审的条件不复存在,可以根据需要对被保释人进行逮捕。如果案件已经提请审查起诉,法院还需要视情况决定是否变更强制措施。
如何撤销取保候审
被保释人或者保释人可以向审判机关提出撤销取保候审的申请,理由是案件已经结案或者变更了强制措施。例如,涉及的罪名变化,或被告人在取保候审期间主动投案自首,取保候审就可以被撤销。
取保候审解除后案件有何变化
如果被保释人按照规定提出了解保申请,案件的强制措施就会解除。但是,被保释人也许需要在稍后的审判过程中出庭作证或者出席庭审。如果案件变更为逮捕,被告人也需要重新走逮捕的审查程序。因此,取保候审解除后,案件的处理程序可能会有所变化。
取保候审的优势和不足
取保候审对于被保释人来说,可以暂时避免被羁押在看守所内的风险,可以承担相对较少的经济成本,同时也能够接受家庭和社会的照顾和关注。但对于社会公共利益来说,取保候审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被保释人可能会逃跑或者干扰案件侦查,进而引发更大的社会危害。因此,对于具体案件来说,需要在保护被告人合法权益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之间做出平衡考虑,确定是否适用取保候审。
结语
取保候审是刑事诉讼程序中重要的一环。不同于拘留和逮捕,取保候审可以相对于保障被告人的基本人权,避免被羁押在看守所内的风险,但也需要在保障被告人权利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之间做出平衡。在实际适用中,需要依据具体的案件情况,合理选择强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