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裁机构性质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各种争议纷争也在不断涌现。而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仲裁机构的作用日益凸显。本文将探讨仲裁机构的性质。
1. 仲裁机构的定义
仲裁机构是指按照法定程序,由当事人协商或者依照约定,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或者协议,设立并进行仲裁的机构。仲裁机构可以作为独立的法定主体,独立行使仲裁公正的职能。
2. 仲裁机构的来源
仲裁机构可以由国家、地方政府、社会团体、公司或个人设立。在我国,仲裁机构可以由人民法院的指引下由社会团体、机关或者企事业单位请人组成,也可以由当事人协商成立。
3. 仲裁机构的职能
仲裁机构的主要职能是解决各种争议纠纷,包括但不限于合同纠纷、知识产权、商标权、专利权、股权及劳动争议等。仲裁机构的裁决具有行政力,能够代替法院执行。
4. 仲裁机构的分工
为保证裁决的公正性和客观性,仲裁机构通常会设立多个分支机构,由各自的专业仲裁员组成。不同分支机构主要负责处理不同领域的争议,比如一个分支机构可能负责劳动争议,另一个则可能负责知识产权的争议。
5. 仲裁机构的依据
仲裁的决定依据的是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国际公约和惯例,以及当事人的协议。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约定仲裁条款,在争议出现时即可以依据此来选择相应的仲裁机构。
6. 仲裁机构的程序
仲裁机构主要有书面申请、仲裁庭组成、听证、意见及裁决等程序。在仲裁程序中,当事人可以自由选择代理人,在仲裁庭的组成中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耳机或书面真实情况反映。
7. 仲裁机构的优势
相比于诉讼程序,仲裁程序更加简单快捷,费用也相对较低。仲裁机构可以根据当事人的需要灵活设定仲裁庭和程序,且裁决可以更好地保护当事人的商业秘密。
8. 仲裁机构的不足
仲裁机构的不足在于其决定不能被上诉,一旦作出裁决之后就不可更改。此外仲裁机构的权威性也相对较低,需要各方在选择仲裁机构时进行谨慎权衡。
观点:仲裁制度的行使需要充分考虑当事人的利益和争议的性质,对选择合适的仲裁机构十分关键。同时,仲裁机构也应加强自身的管理,使其裁决具有更高的权威性和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