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仲裁?
仲裁是指当事人将争议提交给经过政府认定的、合法的、具有独立性的、公正、公平、合法、迅速、经济、便捷、依法审理纠纷的仲裁机构进行裁决的一种解决纠纷的方式。
为什么要选择仲裁?
首先,仲裁程序相对于法院诉讼程序来说比较简便,能够更快速地解决纠纷;其次,仲裁程序一般来说比较隐蔽,所以用人单位或企业受到的声誉影响较小;再次,仲裁采取独任仲裁员制度,当事人可以自由选择仲裁员,而在法院,法官由法院统一指定。
什么情况下可以进行仲裁?
当事人在劳动、合同、建设工程、保险等法律关系中的争议,可以自愿协商解决,也可以向仲裁机构提出仲裁请求;但如果一方当事人为消费者,则仲裁机构为消费者协会或者国家有关行政部门认可的其他仲裁机构。
仲裁裁决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仲裁裁决具有与法律判决一样的法律效力,可以作为证据进行执行或强制执行。
仲裁结果是否可以向法院起诉撤销?
当事人对仲裁结果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审判,但仅限于程序有重大违法情形、裁决违背法律原则、事实认定不清等情形。
仲裁员的资格条件是什么?
仲裁员必须是中国国民,已满40周岁,具有5年以上与仲裁有关的工作经验或者司法工作经验;并取得仲裁员资格。
仲裁过程如何进行?
仲裁过程包括仲裁请求、组成仲裁庭、听取申请和答辩意见、向仲裁庭查询、质证、举证、庭审、裁决等程序。
仲裁的争议解决费用怎么算?
仲裁费的标准是根据争议的金额比例逐级递减收取,争议金额越高收费比例越低;另外,还有可能产生仲裁员费用、证人鉴定费用等费用。在仲裁唯一期间,当事人可以自由选择代理律师或者自己进行代理。
仲裁是否一定能解决纠纷?
仲裁是一种非强制性的方案,双方当事人仍有可能不接受仲裁结果,继续将事故带到法院进行诉讼。
结论
通过上述简单的解释,相信对于本文最初的问题”仲裁打到法院”应该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值得注意的是,仲裁和法院诉讼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而是一种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方式,当事人应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案,进行纠纷解决,以达到最好的解决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