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裁是什么
仲裁是指当事人通过仲裁机构处理由合同、侵权或非合同事务引起的争议,仲裁结果具有强制执行力,且比法院诉讼程序成本低、效率高。
仲裁的优势
仲裁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
节约时间:相比较法院诉讼,仲裁程序更加简便快速,一般3至6个月内就可以得出结果。
保密性:仲裁程序在程序和结果方面均有严格保密制度,可以避免隐私泄露。
公正性:仲裁机构是中立的第三方,对当事人公正对待,不受地域和其他外在影响。
灵活性:仲裁程序较为灵活,可以根据当事人的实际情况,依据基本原则,自由进行调解、调查、裁决。
选择仲裁的条件
在选择仲裁解决争议时,应当考虑以下几个条件:
合法:仲裁协议必须是合法有效的,未成年人或其他法定限制人群无权签署仲裁协议。
争议性:仅针对明确产生争议的事宜,而不适用于一般的顾虑、猜测、不确定的情形。
漏洞:如果双方在签署仲裁协议时遗漏了争议范围、程序、法律适用等基本事项,可能会影响到仲裁的有效性。
政府仲裁适用场景
政府仲裁主要适用于以下情形:
政府行为:指政府工作人员将公务行为扩大为私事,或是不履行职责导致损失,如工程款违约、征地拆迁、国家赔偿等。
行政处罚:具体包括企业财产的没收、罚款、责令停业整顿等。
工程、贸易:工程类非法合同、投资合作、贸易合同争议都可以选择政府仲裁。
如何发起政府仲裁申请
发起政府仲裁申请需要提供以下文件材料:
申请书:包括申请仲裁的事项、应当提交的证据和申请人的基本情况等,文字表述要简明扼要、清晰明了。
证据材料:包括与纠纷有关的书面证据和口头证人证言等文件、材料。
公证材料:如有出具的足以证明申请人身份、资格等方面的证明材料,应当提供公证书。
政府仲裁的程序
政府仲裁一般分为下列几部分:
立案:收到仲裁申请后,仲裁机构将对申请书、相关证据进行审核,并于7天内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
组成仲裁庭:确定主持仲裁的主审员和辅佐员,然后再按照双方的意见选出或指定书记员等。
开庭审理:由主持人主持,认真开展调查、质证、辩论、调解等程序,确认双方对纠纷的基本事实,制定庭审笔录。
裁决:仲裁庭作出草拟的裁决后,由首席仲裁员签署,公告送达各方,并正式发出裁决书。
政府仲裁结果的执行
政府仲裁的裁决结果和判决一样,都可以强制执行。当裁决后的一方不履行裁决书,申请执行人可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在执行阶段相应的法律程序会得到体现。
政府仲裁可能面临的挑战
政府仲裁申请可能面临以下一些挑战:
不成立主张:政府仲裁申请不成立的情形包括共同仲裁、管辖权争议等。
程序问题:双方需要严格遵守政府仲裁程序,以免裁决结果无效。
执行问题:由于没有法院的支持,执行政府仲裁所做出的裁决,容易受到被裁决一方的阻挠。
结论
政府仲裁作为途径之一,能够帮助申请人在一定条件下,寻求纠纷解决的途径。本文强调了政府仲裁的优势和适用范围,详细介绍了其程序及裁决结果的执行,希望对读者在实际操作中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