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 诉前调解
离婚是夫妻间解除婚姻关系的一种方式,是一项极为繁琐和复杂的过程。为了减少离婚对社会及夫妻双方造成的伤害,法律规定在离婚行为发生前,双方需进行调解,有些地区也推行了强制调解制度。那么,在离婚诉讼中,什么是诉前调解?为什么要进行调解?如何进行调解?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什么是诉前调解?
诉前调解是指离婚案件未立案前,夫妻双方或者经法定代理人或者律师授权的其他代理人自愿请求调解员协助解决分割财产、抚养子女、赡养老人等婚姻及家庭问题,调解员在法定程序下以协商方式进行处理,并达成调解协议的一种行为。
为什么要进行调解?
在离婚诉讼中,进行诉前调解可以起到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减少情感摩擦
夫妻间离婚往往会产生很大的情感摩擦,而调解可以通过协商方式减少夫妻间的情感摩擦,使双方在诉讼过程中能够比较冷静地进行谈判,更好地达成协议。
2.加快离婚进程
调解过程相对较快,通常只需一两次调解即可达成协议,可以大大加快离婚的进程,减少诉讼时间和费用。
3.保护子女权益
夫妻离婚后,子女的抚养问题往往到达爆发的点,而调解过程可以保护子女权益,尽量减少对子女不良影响。
如何进行调解?
1.申请调解
夫妻任何一方或者共同申请诉前调解。诉前调解可以到人民调解委员会、法院、律师事务所等单位申请。
2.安排调解员
申请成功后,人民调解委员会会安排一位专业的调解员处理夫妻离婚案件。
3.协商解决
调解员会根据双方的诉求进行调解,并在法定程序下协商解决问题,达成调解协议。
4.确认协议
夫妻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到当地司法机关进行确认协议。确认协议后,如有必要,可以将协议作为离婚诉讼调解协议提交于法院。
调解并不是万能的,有些情况可能无法通过调解达成协议,如故意损毁家产、家庭暴力等情况。此时,还需要进行诉讼程序,由法院进行裁决。
观点:
诉前调解作为一种简单快捷的解决婚姻矛盾的方式,应该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在调解的过程中,我们更需要考虑到小孩、老人的权益以及婚姻双方的合法权益,并努力协商达成双方都满意的协议,避免升级矛盾,减少离婚起诉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