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保候审期间期限
在刑事案件中,如果涉案人员被认为可能会破坏证据或逃跑而需要被拘留,那么这个人就需要被取保候审。在实践中,取保候审可以维持被告人和他/她的家庭的生活秩序,而且保障了拘留中他们的基本权利。但是,取保候审期间并不是无限期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取保候审期限是什么时候到达并结束呢?下面,我们将为您讲解取保候审期间的期限和相关注意事项。
被拘留或取保候审时间不计入刑事处罚时间
首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被拘留或者取保候审的时间不应该计入判决中的刑期。也就是说,如果涉案人员被取保候审的时间是一个月,最后被判刑6个月,那么涉案人员实际上需要在监狱中度过的时间是五个月而不是六个月。
取保候审最长期限
其次,那么取保候审能够维持多长时间呢?《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取保候审最长期限是12个月,除此之外,法院是不能够再次续期的。这就是说,如果在12个月内无法完成案件审理和判决,涉案人员必须被无罪释放或者采取其他刑事管控措施(如拘留)。
延长取保候审期限
尽管法院没有在12个月内完成案件审理和判决,但还是有条件使得取保候审期间持续。涉案人员或者其代理人可以在取保候审期限届满前一个月,向人民法院提交书面申请并解释原因,请求延长期限。如果法院审查后认为延长期限确实必要,法官可以决定延长取保候审期限。
查实证据、调查涉案人员的状况
还有一种情况需要延长取保候审期限,就是需要查实相关证据或者调查涉案人员的状况。比如原被告人因为疑似患上精神疾病正在接受最新的治疗方法,这种情况下,为了维持原被告人的健康状况,必须延长 take保候审期限。
证人无法出庭
在一些情况下,证人可能无法出现在执行现场,这时法院为了调查证人的证言保留权,可以延长取保候审期限,法院可以要求证人出示相关陈述或者让证人出现在法院的执行现场,使法院能够更好的执行职责。
取保候审期间限制
那么,在取保候审期间,涉案人员有哪些限制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被取保候审期间,涉案人员需要遵守一定的限制。例如:
(1)不可以肆意破坏和篡改证据。
(2)不可以离开居所或者工作单位,需要无条件接受对其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
(3)不可以与证明、证人、被害人及其近亲属进行接触和通讯。
(4)不可以从事与案件有关的工作或其他活动,比如法律培训、诉讼辩论等。
庭审前最后思考
因此,一旦涉案人员被取保候审,必须非常在意所受到的限制和注意细节。在此期间,涉案人员需要保持高度自律和谨慎,以避免任何的暴力犯罪、经济犯罪、毒品犯罪等犯罪行为。最终,被告可能被判有罪,也可能被无罪释放,所以,庭审前,一定要好好思考,对现有证据要有准确判断,为自己申辩争取最好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