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保候审:事情不严重
取保候审是指被侦查机关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后,经办案人员批准,由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自愿提出担保人或者提供财产担保等方式,确保其不逃避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的强制措施。其适用于犯罪事实明显,但情节比较轻微,不需要羁押的案件。本文将就取保候审展开具体说明,以帮助读者更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
1. 取保候审的含义
取保候审是一种被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刑事强制措施,主要是指在刑事侦查阶段,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采取措施后,犯罪嫌疑人可以选择自愿提供担保人或财产担保等方式,以确保自己不逃避强制措施的强制措施。如果取保成功,被侦查机关将不再继续执行刑事强制措施。
2. 取保候审的适用范围
取保候审适用于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在刑事侦查阶段,案件性质较轻,不需要羁押,但又需要对被侦查对象进行干预的情况下,执行的一种强制措施。同时,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在羁押后变更措施,从而实现先羁押,后取保候审的过程。
3. 取保候审的条件
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申请取保候审,需要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1)案件性质较轻,不需要采取羁押强制措施;
(2)有固定住所或者工作单位等社会联系;
(3)有担保人或能够提供财产担保;
(4)不具备逃跑、毁灭证据、阻碍诉讼等危险性。
4. 担保人的条件
担保人是指对被担保人性格、履行保证义务和财产状况等情况进行审查,并按规定作出书面保证的人。担保人的条件如下:
(1)年满18周岁,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2)有固定住所和稳定收入;
(3)无不良犯罪记录,并无被侦查机关采取其他刑事强制措施的行为记录;
(4)与被担保人有一定的社会联系和人际关系。
5. 提供担保财产的条件
被担保财产是指在取保候审期间,被担保人所提供的、仅限于受担保财产优先受偿的财产。提供担保财产的条件如下:
(1)属于被担保人合法拥有;
(2)能够充分保证取保候审后被担保人按时出庭、认罪、赔偿或履行其他法律义务;
(3)能够充分覆盖被侦查机关提出的赔偿、罚款等经济赔偿责任。
6. 取保候审的程序
取保候审一般分为两个阶段,即申请取保和取保后的履行义务。具体步骤如下:
(1)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向侦查机关申请取保候审,被侦查机关经审查后,认为符合条件的,批准取保候审。
(2)被担保人根据侦查机关指定的时间、地点到案发地的公安机关进行必要的签约手续。
(3)担保人出具与被担保人有关的担保书或存入取保财产,并对被担保人履行取保候审义务承担保证责任。
(4)被担保人应当按照规定,到案发地公安机关出席审查,并在取保候审期间履行取保候审义务。
7. 取保候审的风险
取保候审虽然可以避免被采取羁押等强制措施,但仍然存在以下风险:
(1)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逃避出庭或者其他法律义务;
(2)担保人的财产不能及时兑现或者被担保人履行不全,导致担保人承担责任;
(3)逃跑、毁灭证据、阻碍诉讼等危险行为的发生,影响案件的审理。
8. 取保候审的申请注意事项
在申请取保候审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了解个人权利和义务,确保取保候审期间不能违法;
(2)准备好担保人和担保财产,注意担保人的资质与被担保人的身份是否匹配;
(3)对案件情况有清晰的了解,推测出取保候审申请的可行性;
(4)根据法律规定提交申请材料,严格按照取保候审程序申请。
9. 取保候审与拘留、逮捕的区别
拘留、逮捕是刑事诉讼法有关刑事强制措施的另外两种形式,其与取保候审的区别在于:
(1)拘留是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进行限制人身自由的刑事强制措施,适用于案件紧急、犯罪嫌疑人有逃跑、毁灭证据、妨碍侦查等危险性较大的情况;
(2)逮捕是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对犯罪嫌疑人进行限制人身自由的刑事强制措施,适用于案件初步查清,有逃避刑事追究、毁灭罪证等危险性,或者羁押时间非常长的情况。
10. 观点
取保候审作为一种强制措施,能够有效的保护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自由,并能充分体现出人权保障和平等保护的原则。但是,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严格执行程序,防止被侦查对象利用漏洞逃避法律制裁,对于不符合取保候审申请条件的案件,应当采取其他刑事强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