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仲裁法
仲裁法是指由当事人自愿选择仲裁员或仲裁机构,就合同履行、侵权损害等争议进行裁决的民事争议解决方式,其裁决具有与法院判决同等的效力。
仲裁裁决的期限规定
仲裁裁决的期限根据《仲裁法》的规定,必须在规定期限内作出,期限为六个月。但是,由于特殊情况下裁决难以在六个月之内作出的,可以适当延长。
为什么要规定期限
规定仲裁裁决期限是为了鼓励仲裁员和仲裁机构在合理期限内作出裁决,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并尽快解决纠纷。同时,规定期限也是为了督促仲裁员和仲裁机构依法履行职责。
期限的计算方式
仲裁裁决期限的计算方式是从收到仲裁申请之日起计算六个月期限,如果仲裁机构在前五个月内无法作出裁决,可以申请仲裁委员会主管部门(仲裁委员会)的批准再延长两个月。
超时的后果
如果仲裁机构未能在规定的期限内作出裁决,当事人可以选择向仲裁委员会投诉,要求仲裁机构加快裁决进程。如果仲裁机构迟迟未作出裁决,当事人还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撤销仲裁裁决权,并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期限延长的条件
仲裁机构可以在规定期限内向当事人书面申请仲裁延长期限。但是,必须有正当理由,如案件复杂、证据不充分等。同时,必须经当事人同意。
不当延长的责任
如果仲裁机构在没有正当理由的情况下擅自延长期限,将对当事人造成损失,属于违法行为。仲裁机构及仲裁员应对相关行为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期限缩短的可能
如果仲裁员或仲裁机构在规定的期限内作出了裁决,但是在裁决书正式送达当事人之前,裁决期限仍可能被缩短。这是因为,如果当事人在送达前通知仲裁机构撤回仲裁申请,或同意达成和解协议,仲裁机构可以终止仲裁程序。
结论
规定仲裁裁决期限是为了规范仲裁程序、保障当事人权益。对于仲裁机构,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责,并切实履行。对于当事人,也需了解仲裁程序及规定,确保自己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