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裁制度的背景
仲裁制度是指利用第三方仲裁机构或仲裁员解决当事人间的纠纷,可以代替司法程序达成结果。我国自1987年开放仲裁制度以来,越来越多的纠纷被通过仲裁方式解决。仲裁制度的引入,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司法机关的压力,但也暴露出了其不可避免的缺陷。
费用高昂
相较于司法程序,仲裁制度的费用更为昂贵,这是其不可避免的缺陷之一。根据仲裁规则,当事人需要承担仲裁费、调查取证费等多项费用,而且委托仲裁机构的费用也往往较高。这些费用的负担往往不是均摊,而是由败诉方承担,这对于经济实力较弱的人来说是一大负担。
程序单一
在仲裁程序中,当事人的证人、会计师、鉴定人等并无出庭证言的义务。因此,仲裁庭主要依靠双方提交的书证资料来作出裁决。这些书证常常难以证明事实,也难以保障当事人的权利。此外,仲裁庭裁决不设上诉机构,败诉方很难得到改判的机会。
裁决难以执行
即使达成仲裁裁决,但有些败诉方却不愿意执行,仲裁制度没有司法强制手段来执行仲裁裁决,法院执行程序也不一定能够成功。在这种情况下,当事人可能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金钱来实现裁决,甚至有可能不得不通过法院程序来执行。
机构不透明
我国的仲裁机构,大多数都是由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设立的同级人民政府主管单位进行管理。由于仲裁机构不具备司法机构的约束力,不遵循司法程序的制约,容易引起公众的猜疑和质疑,对于维护当事人的权益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
难以保证公正性
仲裁裁决的公正性往往存在争议,因为仲裁员并未经过严厉的法律考试和严格的聘用程序,仅仅只需要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和实际经验。而仲裁庭的裁决,经常被指患有民间偏见,并不如法院的判决严肃和保证公正。
秘密性无法保证
在仲裁中,涉及到商业秘密等信息,如果不得到有效的保护,将会导致涉及当事人的利益受到严重的损害。然而,由于机构和程序的特殊性,难以保证这些信息的秘密性。
部分仲裁员不专业
由于仲裁员来源复杂,可能存在一些不专业的仲裁员,其缺乏专业判断能力,不懂得运用各种证据,对证据的认定也可能出现误判。这些情况使得裁决结果不尽如人意,导致当事人的权益受到影响。
法律法规不完善
我国对仲裁制度的法规还有一定的不完善之处。例如,对于仲裁庭的裁决透明模式、仲裁员的任命和监管机制等方面仍需要进一步完善。
自动仲裁技术亟待研发
现有仲裁制度使得裁决时间较长,效率低下,难以满足社会对速裁、公正的需求。因此,自动仲裁技术在未来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如果能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仲裁处理,将对提高仲裁效率、裁决质量、降低成本等方面具有积极的影响。
结论
尽管仲裁制度在解决纠纷中有其独特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缺陷。如果仲裁制度希望得到更完善的发展,不仅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仲裁机构和仲裁员的管理,还需要推动技术创新,提高仲裁的效率和裁决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