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取保候审?
取保候审是一种预审措施,指按照法律规定,对因涉嫌犯罪被逮捕、但尚未达到逮捕起诉标准的,或决定逮捕的人,采取必要措施并出具书面保证,限期接受调查处理并到案接受审判的一种刑事程序。此措施是对于尚未审理的案件,标志着审判工作进入到实质性的阶段。
判刑后能否取保候审?
判刑后是否能取保候审,主要取决于是否达到刑法规定的刑期。对于部分罪名,如交通肇事罪、过失致人死亡罪、漏税罪等,犯罪嫌疑人被判刑后通常可采取取保候审措施。然而,对于某些其他罪名,如贪污受贿罪、恶意欠薪等,被判刑后取保候审的可能性较小。
取保候审的程序是什么?
取保候审的程序一般分为以下步骤。
第一步,被取保候审人员应向主管机关提出取保候审申请。
第二步,申请人需要提交有效的保证金或者担保,如房产证明等。
第三步,主管机关进行审核后,作出决定是否同意取保候审。
第四步,经批准后,申请人必须签署取保候审书并留下联系方式,并按规定的时间、地点和方式到案。
取保候审的保证金如何计算?
取保候审的保证金是根据案情和被告人的经济情况来决定的,一般是被告人居住地的一至两倍的月收入。此保证金在经过审理之后,根据法院的判断决定是否退还。
取保候审失败会怎样?
如果取保候审失败,申请人将被暂时拘留,并需要等待审理。在审理结束之前,被拘留的人将不会获得自由。拘留期间,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可以对被拘留人进行调查,收集相关证据。
取保候审期间需要注意什么?
在取保候审期间,被申请人需要遵守以下规定。
第一,不得离开本市、本县市区,除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调查需要外。
第二,不得改变住所、经常出入的场所。
第三,不得影响其他人的生产、学习生活以及完成公民责任。
取保候审期间如果有事不能到案怎么办?
如果被申请人需要处理紧急事务,如参加重要会议、探视亲属,并不能按时到案接受审理,可以向公安机关提出请假,经批准后可以缓期到案。但如果请假原因不充分,或者请假时间过长,可能会影响取保候审的效果。
取保候审期间是否可以工作?
可以。取保候审期间,被申请人可以从事合法的职业和文化教育等活动,但不得从事与案件相关的活动或行为。同时,被申请人必须按照规定每月至少一次报到,并配合公安机关的查询与调查工作。
结论
通过本文介绍,我们了解到判刑后是否能取保候审,取保候审的程序以及期间需要遵守的规定等问题。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还需要结合对应的法律法规和案例进行分析,确保取保候审的成功并最终为自己争取较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