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保候审有碍侦查
什么是取保候审?
取保候审,是一种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是指在犯罪嫌疑人未经判决前,对其采取取保候审措施;取保候审的主要作用是保证犯罪嫌疑人的出庭应诉和不逃逸。
取保候审的限制条件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取保候审的限制条件包括:
1. 犯罪嫌疑人未满18周岁或者70周岁以上;
2. 犯罪嫌疑人有固定住所或者其他确切住所;
3. 犯罪嫌疑人有近亲属在境内;
4. 犯罪嫌疑人没有足以逃避法律制裁的外逃情节;
5. 犯罪嫌疑人所涉嫌的罪行不是特别严重的;
6. 犯罪嫌疑人认罪态度较好,或者有法定的主动投案情节;
7. 取保期限内不会再犯罪的可能性较大。
取保候审对侦查的影响
虽然取保候审是一种保障犯罪嫌疑人权益的措施,但其实也会对侦查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首先,取保候审会限制犯罪嫌疑人的人身自由,使其有可能在保外期间破坏证据或逃跑,对后续的侦查工作带来困难。其次,一些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可能会向其亲属、朋友传递信息,或者腐蚀证人、干扰侦查,对案件的顺利侦破也会造成影响。
如何规避取保候审对侦查的影响?
为规避取保候审对侦查工作的影响,公安机关在执行取保候审措施时应当采取以下措施:
1. 在取保候审决定书中,明确规定犯罪嫌疑人的限制出境、改变住所、与特定人员会见等行为;
2. 加强对犯罪嫌疑人的监管,设定专人负责跟踪监控,重点监控其通信、出入、聚会等活动;
3. 加强对涉案人员的调查力度,摸清其社会关系和经济状况等情况;
4. 配合检察机关的审查起诉工作,尽快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审判,缩短取保候审期限,减少影响。
取保候审的适用范围
取保候审适用于轻微和一般刑事案件,主要是指罪行不太严重,不涉及杀人、强奸、贩毒、恐怖活动等严重罪行的案件。对于涉及上述严重罪行的案件,公安机关一般会依法采取其他强制措施,例如羁押、加强监视等。
取保候审的禁忌
虽然取保候审是一种保障犯罪嫌疑人权益的措施,但并不是所有犯罪嫌疑人都适用。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犯罪嫌疑人不得取保候审的情形包括:
1. 涉及杀人、强奸、贩毒、恐怖活动等严重罪行的案件;
2. 犯罪嫌疑人具有再次危害社会的可能,例如具有猥亵、酗酒驾驶、赌博等恶习而拒不改正的;
3. 犯罪嫌疑人曾因犯罪被判刑或者取保候审,但在特定期限内又犯罪。
关于取保候审的争议
尽管取保候审是保障犯罪嫌疑人权益的一种措施,但其实也引起了一些争议。一方面,一些人认为该措施过于宽松,使得一些犯罪嫌疑人难以接受法律制裁。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该措施过于严厉,使得一些无辜的人受到了不必要的烦扰和损失。对此,我们需要权衡利弊,根据不同案情和个人情况,准确适用取保候审措施。
结语
综上所述,取保候审是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措施,虽然能够保障犯罪嫌疑人的权益,但也存在一定的难点和争议。公安机关在执行取保候审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尽快缩小其对后续侦查工作的影响。
个人观点
在适用取保候审措施时,需要权衡各方面的利弊,准确把握其适用范围,避免过度使用或不当使用该措施,保护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的同时,确保案件的侦查和审判工作能够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