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裁法仲裁规则规定
仲裁是指由当事人协商一致,将争议提交给由仲裁机构组成的仲裁庭进行解决。仲裁庭根据仲裁规则进行裁决,而仲裁规则是指由仲裁机构制定,具有约束力的规则。在中国,仲裁规则主要由仲裁法及其相关法律文件规定,本文将对仲裁法仲裁规则作介绍。
I. 仲裁庭的设立
仲裁庭的设立必须遵循仲裁法仲裁规则的规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规定,仲裁庭由主任和仲裁员组成,由当事人协商一致产生。仲裁庭的组成必须遵循公正、独立、公正的原则。主任和仲裁员应当不为当事人所知道,且对该案无直接利益关系,保证仲裁庭裁决的公正性。
II. 仲裁程序
仲裁程序的和解阶段是由当事人自行协商和谈妥解决争议。如果和解不成,仲裁庭将进入仲裁程序。仲裁程序主要分为五个阶段:答辩期、审理期、调解期、陈述期和裁判期。在仲裁程序中,双方当事人可以进行举证,出庭作证。
III. 仲裁庭的裁决
仲裁庭裁决需要达成多数意见,所作的裁决判决具有法律效力。裁决应当根据当事人提交的证据和事实进行,在仲裁规定的期限内作出。如产生分歧,必须依照仲裁规则进行处理。
IV. 仲裁程序费用
仲裁程序费用是指指负担仲裁员费、听证费、证据鉴定费、公证费等费用。当事人应按照仲裁规定及时缴纳仲裁程序费用,如果逾期未缴纳,仲裁庭可以中止或终止仲裁程序。
V. 申请仲裁
仲裁申请应当向具有仲裁资格的仲裁机构提出,并提交仲裁协议及相关证明文件。仲裁机构应当在收到仲裁申请后十日内决定是否受理。
VI. 禁止反言原则
禁止反言原则是指当事人在仲裁程序中不得采用与仲裁协议意思相反的主张。例如,在仲裁程序中申请对仲裁协议的有效性提出异议,就是违反了这一原则。
VII. 履行裁决
仲裁庭作出的最终裁决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当事人应当遵守并及时履行,如果不履行可以申请强制执行。
VIII. 仲裁机构的选择
在选择仲裁机构时,当事人需考虑仲裁机构是否合法、声誉是否良好。在仲裁机构选择上,还应当考虑机构是否有与案件相关的专业知识,是否服务态度好,是否能够提供更便捷、高效的服务等。
总结观点:作为一种争议解决方式,仲裁是一种高效、便捷的方式,解决了部分在法院解决所需时间长、费用高的问题。但是,也需要依法行使,遵循合法、公正、公平的原则,保障裁决的公正性和法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