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取保候审?
取保候审是刑事诉讼中的一项措施,是指在刑事案件侦查阶段,对于有逃避侦查、灭迹嫌疑或者可能逃逸的被告人或者犯罪嫌疑人,在取得保证金或者提交担保书并签订保证书的情况下,对其实行不收押监禁的强制措施。取保候审是司法机关在维护社会秩序、打击犯罪的过程中采取的一项有效手段,对于被告人和犯罪嫌疑人来说,也能够降低案件处理带来的负面影响。
取保候审的时间条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取保候审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拘留期限已满。如果被告人在拘留期限满后依然需要进一步调查,但由于事实尚未明确,证据不足等原因而不能立即依法移送审查起诉,就可以采取取保候审措施。
2.案件未确定罪名,不能逮捕;或者已经逮捕,但不能继续羁押。
3.案件属于法定适用取保候审的范围。根据刑事诉讼法,如涉及危害国家安全、恐怖活动、贩毒、贪污贿赂、黑社会性质的组织、性侵犯等严重犯罪,就不能适用取保候审。
取保候审的程序
取保候审通常分为以下步骤:
1.申请取保候审。被告人或者其近亲属可以向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提出取保候审申请,也可以委托律师为其提出。
2.决定是否取保候审。检察机关或公安机关在确保符合上述时间条件的前提下,可以根据案件情况决定是否采取取保候审措施。
3.缴纳保证金或者提交担保书。被告人需要对以后的出庭等行为给予保证,可以缴纳一定的保证金或者提交担保书。
4.签订保证书。被告人在缴纳保证金或者提交担保书后,需要签订保证书。保证书是被告人取保候审的法律文书,被告人必须保证到庭应诉,同时遵守法律法规。
5.监管被告人的行为。在取保候审的期间,公安机关或者其他有关部门都会对被告人的行为进行监管,如果被告人违反保证书,那么就会失去取保候审的资格。
取保候审的注意事项
在取保候审的过程中,被告人和其家属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缴纳保证金或者提供担保时要注意前往正规金融机构。缴纳保证金或者提供担保需要通过银行或者保险公司等正规金融机构完成,切勿使用非正规渠道,以免上当受骗。
2.遵守保证书。签订保证书后,被告人必须严格遵守保证书的规定,否则会失去取保候审的资格。
3.按时出庭应诉。被告人需要在相关通知书规定的时间、地点出庭应诉,如因故不能出庭,需事先向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说明情况并请假。
取保候审与拘留的区别
取保候审和拘留都是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但它们是有区别的。
1.时间限制不同。拘留是有明确期限的,而取保候审则是在拘留期限满后采取的措施,时间限制较为灵活。
2.羁押形式不同。拘留是指将被告人扣押在拘留所中,取保候审则是指放回社会并监管被告人的行为。
3.案件性质不同。拘留多用于严重案件、逃避调查的嫌疑人等情形,而取保候审则适用于未确定罪名或者无法继续羁押的情形。
取保候审与保释的区别
保释和取保候审都是在刑事案件中采取的保释措施,但它们之间也存在一些区别。
1.采用标准不同。保释需要证明被告人有固定的居所和相对稳定的工作经济来源,而取保候审只需缴纳一定的保证金或者提交担保书,不需要证明固定的居所和工作情况。
2.保释要求多。保释需要证明被告人不会对被害人产生危害,对证人或者协助侦查人员的打击复仇,而取保候审只需要缴纳一定的保证金或者提交担保书。
取保候审的案例分析
在实际应用中,取保候审的成功案例也不少。
某公司负责人被控涉嫌商业贿赂。经检察机关审查后,认为被告人在侦查阶段可能会逃避打击,并可能影响后续侦查工作。同时,依据被告人的身份地位和职位,公安机关判断被告人不具有逃避打击的可能性,故决定对其实施取保候审的强制措施。
取保候审对被告人的影响
取保候审对被告人来说,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
积极方面:取保候审让被告人可以避免被拘禁在拘留所中,继续进行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同时,可以保持良好的心态,为后续案件处理打好基础。
负面方面:被告人需要缴纳一定的保证金或者提交担保书,并签订保证书,监管行动受到限制,需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没有取保候审成功,可能需要面对被拘禁在拘留所等处的可能性。
结语
作为一种在刑事案件中采取的保释措施,取保候审在维护社会秩序、打击犯罪、保护被告人权益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但被告人和家属也需要注意其程序以及相关注意事项,如真诚遵守保证书等。通过正规程序和途径,合理运用法律制度,对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实行利于办案和人性化的措施,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法治社会的真正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