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保候审的后果
取保候审(以下简称“取保”)是一种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即保释。在受审人缴纳一定的保证金或民事担保物后可以获得取保。
1. 取保不允许逃离或者干扰调查
在取保期间,被控人需要每周到案件案发地区的公安机关报到,以表明自己的位置并接受监管。同时被控人还需要保证不会逃离所在地,并不会干扰调查。
2. 取保期间需要保护取保人的权益
被控人在取保期间仍然享有基本权利。举个例子,取保人可以去上班、学习、探亲、购物、看医生等等。同时,公安机关也会设立专门的人员对取保人进行监管和保护。
3. 取保期间的违规行为会导致取保被解除
取保人需要保持合法行为并保证不会违反措施规定。如果取保人违反规定,如跳过报到、拒绝配合、逃离所在地等,那么取保会被解除。同时取保人所缴纳的保证金也将被收缴。
4. 取保人需要支付保证金
在取保时,被控人需要缴纳一定金额的保证金。保证金的数额通常根据被告人的经济情况决定,保证金一般高达被告人人生储蓄的五分之一,具体数额根据国家的规定有所不同。
5. 取保过程中有可能出现“安全期”
在取保期间,公安机关会设定一个“安全期”,即取保人在报到之后的若干小时内可以离开公安机关派出所,前往指定的场所进行工作、学习等活动,在规定时间内回到公安机关报到即可。这样取保人就可以自由地进行活动和生活。
6. 取保的期限不一定确定
取保期限解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一般给出30日和60日的限制。但是,如果在60天以内无法开始或结束审判程序,则可以向申请对人员进行延期。
7. 取保成功并不意味着无罪
取保只是一种强制措施,它意味着取保人可以在取保期限内自由行动,但并不代表取保人是无罪的。只要在审判程序中,确实证明被控人犯罪行为成立,那么被控人仍然会被依法追究责任。
8. 取保同时可能面临其他诉讼
取保人在取保期间可能面临其他民事诉讼,如离婚诉讼、劳动仲裁等等。这些诉讼需要取保人前往法院处理,取保人应当及时配合处理,否则可能会影响后续的裁判结果。
9. 被控人应当配合调查
取保人应当主动配合公安机关和法院的调查,并配合出具有利的证据。如果取保人不配合调查,可能会被认为是故意妨碍司法程序,这样会对自己的辩护产生不良影响。
10. 取保是一种权宜之计
取保不是法律制度的根本,只是一种针对紧急情况的权宜之计。受控人应当放心地配合公安机关和法院,积极地参与调查,以最大程度地为自己申辩。
观点:取保是一种权宜之计,它只是一种为了保护自己的权益而采用的强制措施。取保人应当配合调查并积极参与申辩,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公正与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