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取保候审?
取保候审是刑事诉讼中一种法律程序,是指犯罪嫌疑人在经过初次审讯后,在未被羁押的情况下,承诺不逃避审判,暂时保全自由的一种法律措施。
什么情况下可以取保候审?
犯罪嫌疑人在被刑事拘留3个月内,可以请求取保候审,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法定代理人或者与其有直系血亲关系或者其他亲属关系的人能够提供担保;
有固定居所和就业;
没有刑事前科和社会危险性;
案件不能被认定为必须逮捕的犯罪。
取保候审期间能否擅自外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应当遵守以下限制条件:
不得离开指定的居所或者所在城市;
不得与参与本案的证人或者其他相关人员联系;
不得变更居所;
必须按期到公安机关报到。
擅自外出的后果是什么?
如果犯罪嫌疑人在取保候审期间未经批准擅自外出,将会被认定为违反限制条件,可能会面临以下后果:
被收回取保候审的决定,重新被羁押;
被判处罚款或拘留;
影响案件判决结果。
什么情况下可以批准犯罪嫌疑人外出?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规定,犯罪嫌疑人可以在以下情况下申请批准擅自外出:
必须到医院就诊、治疗;
必须到法院、检察院作证或者调查;
必须到公安机关报到,并且擅自外出不影响报到;
必须处理正当的家庭或者法律事务,但不得经常外出。
如何申请批准外出?
犯罪嫌疑人需要向监督其取保候审的机关提交书面申请,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如果机关同意犯罪嫌疑人外出,需要在批准书上注明外出时间、事由、地点等详细信息,并告知犯罪嫌疑人必须按时返还原地。
外出期间的注意事项
在外出期间,犯罪嫌疑人应当做好以下注意事项:
严格遵守批准书上注明的条件;
不得改变外出地点和时间;
不得接触证人和其他案件相关人员;
必须保持通讯畅通,及时与取保候审机关联系,接受安排和监督。
如何避免擅自外出的风险?
为避免因疏忽而擅自外出,犯罪嫌疑人应当:
认真阅读取保候审决定和批准书,确定限制条件和批准事项;
向取保候审机关咨询,了解外出申请的具体程序和规定;
确保通讯畅通,及时向取保候审机关报告居所、联系方式等信息;
避免与案件相关的人员和场所接触。
结论
擅自外出是违反取保候审限制条件的行为,可能会导致取保候审决定被收回,并可能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如果确有外出必要,应当在取保候审机关的批准下进行,并严格遵守批准书上的限制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