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驾不准取保候审
1. 醉驾的定义
醉驾是指驾驶机动车辆时,血液中的酒精含量超过法定标准的行为,也就是说,只要在驾车时被检测出血液中酒精含量超过规定的标准,就是醉驾行为。
2. 醉驾的危害
醉驾会导致驾驶者的反应能力严重下降,容易产生心理错觉,丧失危机意识,从而造成严重道路交通事故,给自身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3. 取保候审的含义
取保候审是被依法批准逮捕的嫌疑人或罪犯,经过一定程序向法院申请保释并得到批准,暂时离开看守所、拘留所等羁押场所,但需要遵守一定的限制,等待接受审判的一种制度安排。
4. 醉驾不准取保候审的原因
直接原因是出于对社会安全和公共利益的考虑,醉驾行为对社会安全稳定造成威胁,因此醉驾不允许取保候审。
更深层次的原因,有关部门认为醉驾不仅是一种严重的交通违法行为,更是一种危害社会安全和公共利益的不良行为,特别是在保险、赔偿和司法解决交通事故时,醉酒驾驶是非常严重的失信行为,因而醉驾不准取保候审。
5. 醉驾罪的认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酒后驾驶机动车,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定罪标准是:事故发生前血中酒精含量超过规定的最高限度,或者已经达到醉酒程度的,依法构成醉酒驾驶罪。
6. 醉驾罪的惩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醉酒驾驶构成犯罪的,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被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7. 如何杜绝醉驾
1.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道德素质,树立安全意识;
2. 加大执法力度,提高处罚力度;
3. 加强酒驾检测设备的配置和升级,提高检测精度和效率;
4. 加强酒驾查处的信息共享,增加查处醉驾的成功率;
5. 加强监督管理力度,规范执法机关行为。
8. 醉驾仍需严加惩罚
虽然在司法审判中,醉驾不得取保候审这一原则能够有效地防止醉驾嫌疑人逃逸和社会较大的危险性,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更应该强化法治观念,自觉遵守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明确交通违法行为将受到的严厉的法律惩罚,不要轻易开车饮酒,更不要觉得自己可以以身试法而为所欲为。
只有全社会都能自觉遵守安全交通法规并引起高度重视,才能真正减少醉驾行为的发生,让道路交通更加安全、和谐、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