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保候审释放依据多少条
取保候审,简称“取保”,是指司法机关对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采取限制人身自由措施后,由保证人提供担保,对其实行放回社会,但是该被控制人在案件审理期间必须遵守相应的规定和承诺。针对取保,我们不妨了解一下其释放的依据有哪些,以及取保的具体流程和注意事项。
1. 列明释放依据的主要文件
在中国,取保释放的主要文件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指导文件。其中,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是基本的依据,而指导文件则是进一步明确和规范了取保的具体执行。
2. 七种取保等具体措施
除了取保之外,根据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司法机关还可以采用以下七种具体的刑事强制措施:拘留、逮捕、监视居住、刑事拘留、取保候审、监视审查和羁押。
3. 取保的适用范围和条件
根据法律规定,取保释放只能用于普通刑事案件。同时,被取保人须符合以下四个基本条件:属于刑事案件的嫌疑人或被告人、无逃跑风险、有固定住址和一定担保条件、并且不会对调查留下重大影响。
4. 取保流程简述
涉及取保被押人员,首先要保释人到公安机关申请保释,公安机关可以依据案件的具体情况而决定是否同意保释,符合条件后需要提交保证人担保。担保人须提供有价值的财产或者具有经济收入的财产作为担保,不符合担保条件的公安机关通常不会批准释放。
5. 保证人需要知道的注意事项
担保人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被保释的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违反了基本的保释条件,担保人的担保就会被取消,从而导致受到经济损失。因此,担保人在签署担保书之前必须了解保释的具体内容和风险,并仔细阅读和审查担保书的条款。
6. 取保期间需要遵守的规定
被取保后的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需要遵守以下规定:需配合公安机关或法院的调查、不能够影响案件的调查和证据的保全、遵守公安机关或法院的通知、不得穿越边境等。
7. 如果被公安机关取消取保怎么办?
如果被公安机关取消了取保,被保释的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可能被拘留等等。这种情况下,被毁保释人可以向公安机关申诉,或者申请相关救济措施。
8. 解决刑事案件需依法办理
总体而言,要解决刑事案件,应当依法办理,确保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同时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和安全。取保的实施可以帮助嫌疑人或者被告人更好地对案件进行答辩,并避免因为非必要的被控制措施而引发对案件的不必要的复杂性。因此,取保应该根据具体的案件情况和法律规定进行,避免滥用或者不适当的取保决策。
观点:取保是一种重要的刑事强制措施,只有在符合条件且必要的情况下才应予以实施。同时,被取保人和保证人应当了解和遵守相关的规定和条款,确保程序得到妥善的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