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诉期间的定义
公诉期是指从立案到检察机关向人民法院提出起诉之间的时间,通常为2-3个月。在这段时间内,被告人属于羁押状态,即被关押在看守所中等候审判。
取保候审的概念
取保候审是指在未判决或检察机关未向法院提起公诉之前,被刑拘的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到检察院或公安机关申请取保候审,承诺不逃避审判,由有关机关保证其按时到案接受审判的一种措施。
法律规定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在公诉期间,被告人不得取保候审。但对于特定的情况,司法机关可以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其进行变更或解除强制措施。
特定情况之一:疾病无法保证出庭
对于疾病无法保证出庭的被告人,可以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五条的规定,由检察机关经批准,对被告人的强制措施进行变更或解除。
特定情况之二:对社会危害不大
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四条规定,对于对社会危害不大的被告人,可以对其取保候审。但需要注意,这里的“对社会危害不大”是指被告人的行为不危害社会治安,或者被告人的行为虽然危害了社会治安,但是情节较轻,有法律规定可以从轻处罚。
特定情况之三:会认罪悔罪并配合调查
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四条还规定,对于“能认罪悔罪、并能配合侦查的被告人”,可以对其取保候审。这种情况通常存在于案件的初期调查阶段,有利于案件的尽快结束。
取保候审的程序
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需向公安机关或检察院提交书面申请,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公安机关或检察院会对被告人的申请进行审查,并根据情况决定是否给予取保候审。如果被批准取保候审,被告人需要提供担保人,并缴纳一定的保证金,并承诺不逃避审判,接受监督和限制等。
取保候审的注意事项
被批准取保候审的被告人,必须遵守相关的规定和承诺。否则,司法机关有权撤销取保候审措施,对其重新采取强制措施。此外,保证人如果无法履行担保义务,也会对被告人造成影响。
结论
综上所述,一般情况下,在公诉期间被告人不能取保候审。但是在特定情况下,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司法机关可以对其进行变更或解除强制措施,允许其取保候审。建议被告人在申请取保候审之前,仔细评估自己的案件性质、证据以及申请取保候审的可能性,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