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裁协议的基本概念
仲裁是指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在争议出现时,不诉诸法院,而交由仲裁委员会或仲裁员解决纠纷的一种方式。而仲裁协议是指当事人就将来可能发生的争议事项,书面约定提交仲裁解决的协议。仲裁协议是仲裁程序正确有效运行的基石之一,一旦争议产生,有了有效的仲裁协议,就可以通过仲裁来解决争议。
仲裁协议的有效成立要件
要使仲裁协议正确有效地成立并获得约束力,必须符合以下要件:
1. 合法合理的仲裁条款;
2. 协议所涉及的争议必须是可以仲裁的;
3. 协议必须是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的结果;
4. 协议必须是用书面形式表达的,并获得当事人的签字或盖章确认。
仲裁协议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仲裁协议必须不违反法律规定和法律原则,否则将被认为是无效的。另外,仲裁协议还必须符合实际情况和合同的具体要求,而不能盲目地照搬其它协议或模板,否则可能导致仲裁协议无效。
仲裁协议涉及的争议必须可以仲裁
仲裁协议涉及的争议必须是可以仲裁的,具体来说,争议必须是法律上可以仲裁的,例如经济纠纷、合同纠纷、知识产权纠纷等。如果争议无法仲裁,仲裁协议将无效。另外,仲裁协议涉及的争议必须是具体的、明确的,否则可能无法解释清楚。
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的结果
仲裁协议必须是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的结果,而非他人强迫或欺骗的结果。如果当事人签订仲裁协议时存在上述情况,可根据法律规定要求废除仲裁协议。另外,当事人在签订仲裁协议前应该对仲裁机构、仲裁程序等进行充分了解。
仲裁协议必须用书面形式表达
仲裁协议必须用书面形式表达,并获得当事人的签字或盖章确认。书面形式可以采用纸质文本、电子文本等形式,签署方式可以采用手写签名、电子签名等方式。不合法的签署形式会影响仲裁协议的效力。
如何确定仲裁协议的争议范围
仲裁协议的争议范围应当根据当事人的真实意思确定,并应当具体明确。如果仲裁协议的争议范围未能确定,可能会导致仲裁违反程序正义原则,或不能达到当事人所预期的效果。
仲裁协议的效力如何得到保障
为了保障仲裁协议的效力,当事人在签订合同时,应该特别关注仲裁条款以及仲裁协议的内容,以确保仲裁协议经过法律上的认可。如果发生了争议,仲裁机构将依据仲裁协议进行仲裁,如仲裁结果已受到法律上的保护,不接受上诉,因此,当事人在签订合同时,应该认真对待仲裁条款和仲裁协议。
如何在仲裁中行使自己的权益
在仲裁中,当事人应积极行使自己的权益,如果认为仲裁结果不合理,可以提出异议。当事人在仲裁中还可以申请证据保全、听证、申请仲裁延期等,以确保自己的权益不受损害。
仲裁的判决如何执行
当仲裁机构做出仲裁判决,如果其中一方不履行判决的义务,实施部门应依法执行。仲裁判决和人民法院判决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当事人均应依法执行。
对仲裁的总体评价
仲裁作为一种有效的争议解决机制,具有程序简单、快速、公正等优点,但在实践中,仲裁协议的效力、仲裁程序的公正以及对仲裁判决的执行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应加强在实践中对仲裁的规范、监管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