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非法仲裁?
非法仲裁是指由非独立、公正的第三方机构或人员进行的仲裁活动。具体来说,就是在违背相关法律法规的情况下,仲裁双方依据非法仲裁协议,通过非法仲裁机构或非法仲裁人员进行仲裁。
非法仲裁的危害
由于非法仲裁没有独立、公正的第三方机构或人员进行调解,仲裁结果可能缺乏公正性和合法性,对当事人的利益产生不可预测的影响。
同时,非法仲裁可能违背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严重破坏社会法制秩序和公序良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非法仲裁的类型
非法仲裁的类型较为多样,常见的包括:
没有取得仲裁经营许可的机构
机构内没有具备相应资格的仲裁员或没有独立仲裁员
不合法的仲裁协议
非法代理人代为仲裁
虚假的证据、材料或伪造的文件等
非法仲裁的相关法律规定
我国法律对非法仲裁进行了明确规定和制约。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二十一条规定:没有取得仲裁经营许可的机构,不得进行仲裁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也明确规定了非法仲裁的非法性和无效性。
如何避免非法仲裁
为避免非法仲裁的风险,当事人应当谨慎选择仲裁机构和仲裁员,了解其资质和专业能力。
同时,当事人应当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确保签订的仲裁协议合法有效。
如何维权
当当事人发现自己正经历非法仲裁,应当主动采取维权措施,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首先,可以向有关仲裁监督机构进行投诉和申诉,争取及时解决问题。
其次,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撤销非法仲裁裁决或调解协议,主张自己的合法权益。
重视非法仲裁的法律效力问题
对于非法仲裁所作出的裁决,尽管有不合法、无效的性质,但在具体操作中,还需进一步重视其法律效力问题。
首先,当事人应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及时运用司法救济程序,向人民法院申请撤销非法仲裁裁决或调解协议。
其次,仲裁机构和仲裁员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仲裁机构章程》等规定,维护仲裁的独立、公正性。
总结
非法仲裁的危害性和非法性已得到广泛认识和重视,当事人和仲裁机构应当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严格审慎选择和操作仲裁程序,维护仲裁的公正、公开和合法性。
非法仲裁必须得到坚决打击和制止,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是最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