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保候审与立案侦查
对于不法分子而言,被司法机关立案侦查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然而,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有些被立案侦查的嫌疑人可以享受取保候审的权利。取保候审是指在一定期限内,嫌疑人保证不逃匿、不妨害证人和不继续犯罪的情况下,由公安机关决定对其采取不采取看守所羁押措施的一种保障措施。那么,取保候审与立案侦查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取保候审的前提——立案侦查
立案侦查是公安机关在刑事诉讼程序中,经过审查,对犯罪嫌疑人的罪行是否存在足够的证据进行确认的侦查活动。只有经过立案才能进行进一步的侦查、讯问等活动。因此,取保候审的前提条件是已经被立案侦查。
什么情况下可以取保候审?
目前,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嫌疑人或被告人在被提请批准逮捕前,可以向公安机关申请取保候审。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取保候审也有一定的限制,如具体案情、嫌疑人的社会关系等。
取保候审的程序
一旦公安机关决定对嫌疑人取保候审,那么在取保期间,嫌疑人需要遵守相关规定,如不得违反行为规定,不得扰乱社会秩序等。如果嫌疑人违反规定,那么公安机关可以取消其取保候审的权利。
取保候审的期限
据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嫌疑人或被告人的取保候审期限不得超过12个月,可以根据案情需要适当延长。但是应当注意,取保候审只是一种保障措施,并不是刑事诉讼程序的一个必由之路,具体情况还需视情况而定。
立案侦查的特点
相应地,立案侦查也具有一些特点。比如,首先需要有证据支持,而且,立案侦查结束后,是否提起公诉也需要依据证据来决定。因此,在立案侦查过程中,证据的保全显得尤为重要。
证据的保全
证据保全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为了保全相关证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采取的一整套法律程序和技术措施。在立案侦查过程中,各司法机关需要保证证据的完整性和客观性,为刑事案件的审理和定罪打下坚实的基础。
嫌疑人该如何应对立案侦查?
当嫌疑人被立案侦查后,需要有一个理性应对的态度。首先,需要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如自愿作出陈述、对证据的提出质疑等。其次,需要积极配合调查,配合警方提供必要的证据,同时,也要注意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避免自认为无辜的行为造成不良后果。
综上所述,立案侦查和取保候审虽然有着一定的关联,但它们并不是刑事诉讼中的同一概念。立案侦查是司法机关对案件进行审查的过程,而取保候审是对嫌疑人在侦查过程中的一种保障措施。在遇到刑事案件时,我国的刑事诉讼法为嫌疑人和被告人提供了一定的保障,我们应该学会利用法律的保障,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