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保候审再拘留
什么是取保候审?
取保候审,简称“取保”,是指在涉嫌犯罪被逮捕后,经公安机关决定后,对未达到逮捕必要条件,可以由被害人、其近亲属或者法定代理人向公安机关提出保证书,并签订保证书,被害人、其近亲属或者法定代理人均可代为交纳保证金,保证不逃避法律制裁,不妨害他人,不破坏社会秩序和违反其他规定的一种保释方式。
什么是再拘留?
再拘留是指因涉嫌犯罪被取保候审的人员,在刑事案件调查期间违反保释条件或者被发现有重大的被告人飞跑等可能逃逸的情况,现场或者侦查部门向批准取保候审的公安机关提交再次拘留的申请,经领导批准后,对其进行再次拘留的行为。
再拘留条件是什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但被取保候审的人员如果违反保释条件的,或者被发现有重大的被告人飞跑等可能逃逸的情况,公安机关依照规定可以将其再次拘留。”
再拘留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如果公安机关认为取保候审期间被释放的人员可能逃逸,可以采取如下措施:1.撤回保释,重新羁押;2.向法院提出变更强制措施,比如逮捕。
再拘留的合法性如何判断?
一般情况下,公安机关会采取一些必要的监控和配合措施,比如设立电子监控等措施,维持对被拘人员的监督,避免出现重大事故。而取保候审期间,如果申请再次拘留的条件不成立,对被拘留者权益造成了损害,则可以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法院将会根据申诉人提供的材料和证据进行判断和处理。
再拘留后可以做什么?
再拘留后,被拘留人有权通过申诉,继续沟通与案件有关的人员,及时通知家属等信息,保障自身权益的实现。同时,公安机关也有责任对被拘留人进行人身安全和健康保障的实现。
如何防止再拘留失控?
为了防止再拘留行为的失控和违规行为的发生,公安机关需要严格按照法律和规定对取保候审人员实施行为监督,加强对其个人信息和行踪等的监管,做好案件信息化管理和掌握。
再拘留与人权有何关系?
再拘留侵犯了被拘留人的自由权。然而,针对犯罪嫌疑人或者罪犯所犯罪行对他人可能造成的危害,公安机关必须采取必要的强制措施。在任何情况下,依据国家法律规定,公安机关应当保障取保候审人员的人身安全、人格尊严、个人隐私等基本权利。
结论
再拘留是刑事诉讼的一部分,是公安机关的权利和职责。对于取保候审人员的保护,以及对再拘留行为的规范,需要法律和系统的标准来约束和规范。公安机关应当严格按照法律和规定进行行为监督,保障相关人权的实现,避免不必要的争议和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