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裁的定义
仲裁是指当事人协商一致,由第三方仲裁员对纠纷进行调解,作出裁决并具有法律效力的一种非诉讼的解决纠纷的方式。
仲裁的优劣
相较于诉讼方式,仲裁的优点在于速度快、程序灵活、秘密性强、成本低、仲裁裁决具有强制力等。但也存在仲裁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仲裁裁决容易受到当事人影响等缺点。
干预仲裁的方式
干预仲裁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如影响仲裁员决策、证据伪造、不正当程序、指使代理人妨害诉讼等。
影响仲裁员决策
影响仲裁员决策的方式包括暗示、贿赂、威胁等。这些方式中,贿赂行为对仲裁员决策影响较大,但同时也存在被追责的风险。
证据伪造
证据伪造是指当事人制造虚假证据以达到影响仲裁员决策的目的。该行为在仲裁裁决被发现后,可能会影响仲裁结果,甚至可能对证据伪造方造成刑事责任。
不正当程序
不正当程序包括不合规的仲裁协议、违反程序规定、不充分调查事实等。在不正当程序存在的情况下,仲裁裁决可能会面临被撤销的风险。
指使代理人妨害诉讼
当事人通过指使代理人制造事实、阻挠调查、威胁证人等方式,干扰诉讼的正常进行,从而影响仲裁结果。
干预仲裁的法律责任
干预仲裁可能会导致仲裁裁决被撤销,干预者可能会面临民事赔偿、行政处罚、刑事责任等法律责任。
如何防范干预仲裁
仲裁机构应当提高仲裁员素质,增加监管力度,制定严格的程序规定。当事人应当对仲裁程序进行了解,严格遵守仲裁协议,保证受理仲裁程序的质量。
仲裁与法院裁判的关系
仲裁裁决和法院判决相对独立,但根据我国《仲裁法》的规定,当事人可在法院申请撤销仲裁裁决。此外,在涉及执行问题时,仲裁裁决需要依据法院的执行程序进行执行。
观点
仲裁是一种有效的纠纷解决方式,但干预仲裁会影响裁决的公正性和和解性,因此需要加强监管和法律制度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