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取保候审
取保候审是指被公安机关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在符合法定条件的情况下,由保释人缴纳一定的保证金或者提供相应的担保方式,在不影响案件侦查和定案的前提下,实行非监禁性强制措施。
取保候审的条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取保候审的条件如下:
没有逃避的可能;
对于可能对社会造成危害的被害人或者证人,采取取保候审不会对其安全造成危险;
有固定的住所或者其他可以联系到本人的地址和工作单位;
有保证人,并能提供保证金或者提供担保方式。
保证人的条件
保证人是指当事人在取保候审时,提供的能够对其财产状况、信誉、社会关系等情况作出说明的人。一般而言,保证人的条件包括:
年满18周岁,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有稳定的职业或者经济来源;
无犯罪前科;
无与当事人存在利害关系;
具有一定社会声誉。
提供担保方式的情况
除了缴纳保证金以外,被取保候审人还可以提供担保方式。担保方式包括:
抵押财产;
提供担保人;
提供保证书;
提供保险单等。
取保候审时间的限制
被取保候审的人,通常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到达公安机关。公安机关会向取保候审人发放取保候审通知书,通常在规定的时间内到达公安机关,确认并提交身份证明、联系方式、保证金等相关信息。
取保候审期间需要注意的事项
在取保候审期间,被取保候审人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不能离开指定的居住地;
需要及时配合检察机关的调查;
不能犯罪或者违反法律法规;
需要定期到公安机关报到;
需要保持良好的社会形象,不得进行影响公序良俗的行为。
取保候审如何解除
取保候审在以下情况下会被解除:
侦查机关已经查清对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并作出决定;
检察机关已经决定对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诉;
审判机关已经作出一审判决或者裁定;
保证人或者担保人申请解除;
被取保候审人不再需要取保候审。
取保候审可能面临的风险
虽然取保候审是一种非监禁性强制措施,但是在取保候审期间,被取保候审人可能面临以下风险:
可能被侦查机关限制人身自由,例如限制出境;
可能被检察机关提起公诉;
被保证人或者担保人要求缴纳保证金或担保费用;
可能面临罚款、社区服务等非监禁性刑事处罚。
结论
取保候审是一种非监禁性强制措施,只有在符合法定条件的情况下才能实行。被取保候审人需要注意合法合规,遵守子的承诺和条件,尽量避免面临风险和不利后果。如果遇到问题,需要及时寻求法律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