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仲裁前置?
仲裁前置是指在民事、行政等纠纷解决中,当出现争议双方不能达成一致意见时,必须先行寻求仲裁解决的程序,才能向人民法院起诉。即在诉讼之前,将争议交由具有独立、公正、专业的第三方调解,如果调解不成功,再由仲裁委员会裁决或者起诉人民法院解决。
仲裁前置是我国法律的要求
2000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11条明确规定,对有仲裁协议的争议,当事人应当先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裁决后,当事人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因此,仲裁前置是我国法律的要求,除了涉及特殊情况的案件外,凡是需要向人民法院起诉的案件,必须先进行仲裁。
仲裁前置的优点
1、仲裁在过程中可以采用非正式调解方式,缩短争议解决时间,节约诉讼费用;
2、仲裁程序简单、快速,裁决具有法律效力;
3、仲裁机构专业性强,特别是在针对知识产权、商业合同等专业性较强的领域,在解决纠纷方面具有非常高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4、仲裁可以保护当事人的商业机密和隐私,有助于商业合作的维护;
仲裁前置的缺点
1、仲裁费用高于普通诉讼,尤其是在争议金额较大或者争议复杂的情况下;
2、仲裁员的行政性质可能影响仲裁裁决的公正性;
3、一些双方希望借助公正的司法体系解决争议,而不希望让第三方仲裁机构来裁决,这是一种意识形态的选择。
仲裁前置适用的范围
仲裁前置适用于一般的民事、劳动、知识产权等纠纷,但在以下情形不适用仲裁前置:
1、涉及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第三人权益等不宜仲裁的案件;
2、当事人之间存在不平等的地位的合同;
3、涉及民间借贷、劳动争议等在法律上已经规定必须经过仲裁的案件以外,当事人已经在合同中约定无需进行仲裁的案件;
仲裁前置的流程
1、达成仲裁协议:当事人就仲裁处理提出同意后,由仲裁委员会组织仲裁;
2、仲裁立案:当事人提交仲裁申请,仲裁机构根据申请立案;
3、仲裁庭组成:仲裁机构根据申请和双方的意见组建仲裁庭;
4、开庭:仲裁庭根据案卷和双方的陈述进行庭审;
5、裁决:仲裁庭裁决并发放裁决书。
仲裁前置与仲裁裁决
仲裁前置是指在民事、行政等纠纷解决中,当出现争议双方不能达成一致意见时,必须先行寻求仲裁解决的程序,才能向人民法院起诉;而仲裁裁决是最终的仲裁裁决结果,具有法律效力。
仲裁前置和调解的区别
仲裁前置和调解都是一种争议解决的方式。调解属于非诉讼方式,一般由第三方通过协商、调解等方式,促使争议双方达成和解。仲裁前置属于诉讼方式,必须通过仲裁委员会进行调解,如果仲裁未达成一致,才能向人民法院起诉。
结论
总的来说,仲裁前置在纠纷解决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它可以减少争议解决的成本和时间,而且其裁决具有法律效力,保障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但同时也存在着仲裁费用过高、公正性无法保证等缺点。因此,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